汉语有许多传统的说法,早已年深日久,约定俗成。例如,关于年龄,从小到大,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都各有所称,像“冠”、“立”、“不惑”、“知天命”、“随心所欲,不逾矩”与“花甲”、“古稀”等;还有88岁叫“米寿”、99岁叫“白寿”,因为“米”由“八十八”构成、“白”是“百”字少一横;百岁通称“期颐”,后面另作专题谈;现在对104岁有个新的说法叫“基寿”,二十三加八十一也。108岁叫“茶”寿,即二十加八十八,无非是拆字游戏。
“期颐新解”是本文专题,这与作者本人有关。由于已过百岁,对于“期颐”有所考虑。此语来头不小,出自《礼记·曲礼上》:“百岁曰期颐。”意思是指百岁高龄的人需要颐养,也就是所谓颐养天年吧。一般来说,这是十足的善意。人老了,体力衰退是自然规律。我曾经在另一篇短文中说过,老当益壮在生理上不可能,而在心理上、精神上,根据智慧和经验,老当益创则是可能的,甚至是应该的。因此,“颐养”不是消极的,而是必须看作颇有积极意义的事。不重视“颐养”,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不利。所谓“承先启后、继往开来”,正是科学文化正常发展、提高的轨迹。
与此同时,对接受“颐养”的老人来说,也不可安于坐享,甚至倚老卖老、颐指气使,而应尽力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老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说明老人的意见是很受重视的,问题在于所言的内容是否能确实给人启发、参考的价值。还有老人是宝还是草的议论,也是从客观的作用为根据的。提倡“老中青三结合”,并非出于“照顾”,而是有此需要,为了把工作做好。毫无疑问,老而缺德不行,老奸巨猾不受欢迎。
因此,老人必须自勉和共勉:期颐在期医、期怡、期宜等生活方面的具体情况外,还要能有所期遗,特别是嘉言懿行的传留,起“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一类直接推进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中国古代的几大发明是这样,后来全世界的各种发明也是这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则是更伟大无比的期待。对一个期颐老人的近景来说,全面实现小康进而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是迫切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