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投稿登陆
正在加载中...


最新目录
全力抓好脱贫攻坚这件头等大事
本刊特稿
本刊编辑部
发布时间:2019-7-24  发布人:本站  源自:本站
    

讲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其中之一就是让全体中国人民摆脱贫困,过上富裕日子。党的十九大提出,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如今,距离2020年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了,脱贫任务仍然艰巨。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务必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全力以赴,切实抓好、抓实,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的伟大目标。

总结经验,遵循规律。新中国70年来,党和政府始终不渝地推进脱贫、减贫、扶贫工作,创造了人类减贫史奇迹。按当年价现行农村贫困标准衡量,1978年末我国农村贫困发生率高达97.5%,农村贫困人口规模7.7亿人;经过40年的努力,到2018年末,农村贫困发生率降至1.7%。从1981年末到2013年末,我国累计减贫8.53亿人,占全球同期减贫总规模的七成以上。党领导中国人民减贫、脱贫的伟大实践,使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系列规律性认识。这主要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中:坚定不移地加强党和政府对脱贫工作的领导,坚定信心不动摇、咬定目标不放松、整治问题不手软、落实责任不松劲、转变作风不懈怠;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注重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把脱贫质量放在首位,响鼓重锤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探索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强化产业扶贫、组织消费扶贫;一手抓剩余贫困人口的减贫,一手抓已脱贫人口巩固提升,有效防止返贫和产生新的贫困人口;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把扶贫同科技发展、文化教育、道德建设紧密结合,加快补上全面小康短板,等等。全面贯彻落实这些要求,就能够使我们更加自觉地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突出重点,攻坚克难。“两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从全国看,“两不愁”现已基本解决,“三保障”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为此,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抓好深度脱贫攻坚——对于“喝水难”“饮水不安全”的,要加快推进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保障所有贫困人口有足够饮水和饮水安全;对于农村儿童辍学的,要落实教育助学各项政策,抓好贫困地区乡镇寄宿制学校、乡村学校等建设;对于“看病难”的,要抓紧建立行政村卫生室,强化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保障,改善和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对于住房不安全的,要加快危房改造,实现“安居”。在脱贫人口构成方面,应重点解决好残疾人、孤寡老人、长期患病者等“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人口脱贫问题。在较大面积的贫困地区,把工作重点放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上,着重加强农田水利、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和技术培训、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建设,解决好入村入户等“最后一公里”问题。

健全机制,压实责任。历史上始终与贫困相伴而生的中华民族,就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摆脱贫困,这是名垂青史的伟大转折,但并不意味着2020年后就完全没有贫困发生的可能了。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是个较长时期的历史过程。为此,必须建立健全防止返贫、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一是严格识别、退出贫困的标准和程序,对收入勉强达到脱贫标准但“三保障”未实现的贫困户,继续加大帮扶力度,防止错退。既不能降低标准、影响质量,也不能调高标准、吊高胃口。二是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层层压实责任,按照“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要求,对脱贫攻坚期内已脱贫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延续相关政策,继续坚持结对帮扶、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危房改造、生态移民、基础设施“六个到村到户”,全面巩固落实脱贫成果。三是在推进产业发展和经济建设同时,大力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切实解决贫困人口“智力不足、头脑空空”“知识匮乏、精神委顿”问题,不断增强脱贫的内生动力。时代发展到今天,中华民族已经具备了整体脱贫的社会基础和物质条件。只要全党和全国人民同心协力,就一定能够如期攻克贫困的最后堡垒。

(执笔?邵景均)





关于杂志  |  联系我们  |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 京ICP备:06058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816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自2013年5月16日起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