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总结工作,分析形势,研究下一步的努力方向和重点任务。在此,谨向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与会代表和同志们致以亲切问候!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成立30年来,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聚焦我国政府行政管理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学术研讨、参谋咨询、编辑出版和国际交流等工作,取得丰硕成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学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努力搭建行政管理改革的决策咨询平台、实践创新平台、学术交流平台,深入研究政府职能转变、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事中事后监管、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和优化营商环境等工作,多份研究报告得到国务院领导同志重要批示,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作出重要贡献。同时,学会积极回应部门和地方改革实践需求,先后承接10多个部门委托的课题研究任务,为20多个省(区、市)政府改革和管理创新提供咨询服务。作为全国性的学术团体,学会还通过召开学术年会、专题研讨会、国际学术交流会及编辑出版刊物等形式,积极推动我国行政管理学科和学术理论的发展,引领力、凝聚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着各位专家学者的心血智慧和学会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值得充分肯定。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在去年底召开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系统总结了改革开放“十个始终坚持”的伟大成就和“九个必须坚持”的宝贵经验,全面擘画了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宏伟蓝图,明确了前进道路上九个方面的重大使命和任务,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是极大的鼓舞和激励,也是新时代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的总动员令。在前不久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分别作了重要讲话,深刻分析了当前国内外形势,明确了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宏观政策取向和重点任务。这些重大决策部署,为做好行政管理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也面临诸多新的挑战。国际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加,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必须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着力破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行政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是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体制改革的结合点。同时,我们正在推进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这是一次系统性、整体性、重构性的改革,地方政府和各部门行政管理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考验。关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作出明确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论述和指示,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全体会议和常务会议上提出具体要求,这些都为行政管理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希望学会的同志们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这里,我着重就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改革和公共管理智库建设等问题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站位,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行政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关键作用。学会成立之初就在章程中明确规定,学会的主要任务是研究行政管理理论和实践,促进行政管理改革,提高行政效能,为逐步实现行政管理科学化、法治化、现代化,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服务。现在,这个定位依然是新时代学会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遵循。学会要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高度,紧紧围绕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这个重大课题,拓宽战略视野,加强研究谋划、系统规划、方案策划,从理论创新和决策咨询等方面拿出更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下一步工作中,希望着力在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坚持以创新理论为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一个思想深邃、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前提。我们研究行政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觉提高政治站位,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方向,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
二是加强转变政府职能研究。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切实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干预,激发市场和社会的创造活力、内生动力,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同时,要科学划分中央和地方职责,充分发挥两个积极性,这也是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的应有之义。比如,近期党中央、国务院印发指导意见,要求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推行政府预算绩效管理,并把公共政策和服务项目也纳入其中,这对很多政府部门推进工作、提供服务、加强管理都是新的挑战和考验,既涉及理念和方法,也涉及技术和手段,还涉及制度与文化。希望学会围绕类似问题加强思考和研究,为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提供更多有含金量的政策建议。
三是加强优化政府机构设置研究。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是实施政府有效治理,促进国家治理体系有效运转和治理能力提高的重要保障。按照《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近一年来我们有序推进机构改革工作,目前国务院17个新组建或重新组建部门的“三定”规定已印发实施,31个省(区、市)的机构改革方案也已正式实施。但职能调整、关系理顺和人员到位还需要一个过程,其中涉及大量的业务流程再造、机制创新和制度设计等工作。这些都是行政管理学界发挥作用的舞台,希望大家积极建言献策,为推进国务院机构改革服务,助力各地区、各部门扎实做好这项工作。
四是加强创新行政管理方式研究。高效的行政管理方式是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集中展现,也是体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方面。当前,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引发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化,也给政府治理带来机遇和挑战。政府行政管理要适应经济社会新形势、科学技术新进展和全面深化改革新要求,从管理体制、部门职责、运行机制、技术平台、服务方式等方方面面进行调整优化和探索创新。同时,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要拓宽政务公开范围,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要改进政府管理服务,有效整合资源,促进政务服务均等化、规范化、高效化。这些领域都需要各位专家学者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紧密结合实际持续攻坚克难,拿出更多可操作、能落地的解决方案,为不断提升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服务。
二、突出重点,深入研究推进“放管服”改革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放管服”改革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内容和举措,是一场重塑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政府自身革命,也是近年来实现经济稳中向好的关键一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出发,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取得显著成效。事实证明,以“放管服”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在破解长期存在的政府职能错位、缺位、越位问题上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平稳増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要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人民群众创造力,进而提升国际竞争力和抵御外部风险能力。去年6月份,国务院召开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电视电话会议,提出了未来五年深化“放管服”改革的目标任务。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今年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作出了明确部署。这些部署和要求是下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需要把握的方向和重点,我们要深入研究,拿出具体举措,既要做好总体谋划和设计,也要鼓励基层创新和突破,还要不断完善政策法规,推动形成制度化的改革成果。
一要研究如何继续推进简政放权。要聚焦企业群众期昐,着力在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涉企行政审批事项“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全面推开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优化企业注销办理等方面,谋划未来一个时期深化改革的新思路和新举措。围绕简政减税降费、市场准入、投资项目、生产许可、交通物流、公共服务等改革事项多出主意、多想办法,深入研究进一步减流程、减环节、减材料,推动解决重复审批、多部门审批、交叉审批等问题,促进持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二要研究加强和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围绕加强监管体系顶层设计,在市场监管领域全面推行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加快推进“互联网+监管”,实行综合执法、规范执法行为、增强执法和监管工作透明度等,开展理论研究和政策咨询。同时,对国外在事中事后监管方面的先进经验也要加强梳理分析,为我国提供有益借鉴。
三要研究优化政务服务的内容和方式。围绕提高企业群众办事便利度和获得感,关注“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研究改进政府服务的举措,促进政府服务质量和效率提升。要在打破“信息孤岛”、加快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更大力度减证便民等方面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并及时跟踪和总结地方的典型做法,把服务意识、服务理念贯彻到政策制定、政策执行的各个环节,真正让人民群众成为改革的受益者、参与者和推动者。
去年7月国务院成立了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协调小组,并设立专家组,以更好地发挥专家学者作用,提升决策的科学化、专业化水平。学会要全力支持配合协调小组开展工作,加强与专家组的业务衔接,积极参与或承办相关调研、研讨、评估论证以及政策宣传解读等工作,促进行政管理学界深入研究,多出成果、多提建议,为深化“放管服”改革和科学民主决策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参谋咨询。
三、整合资源,全力打造新型公共管理高端智库
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増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发展任务越是艰巨繁重,越需要强大的智力支持,要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李克强总理多次就加强智库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新时代呼唤国家高端智库有新发展新贡献。学会作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全国性学术团体,应抓住这一重大发展机遇,以行政体制改革和公共政策研究咨询为主攻方向,持续完善组织形式、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努力建设定位明晰、特色鲜明的新型公共管理智库,用专业思维、专业方法和专业成果,为推动改革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学术智慧和力量。
一要积极调动各方资源,完善咨询服务体系。学会有多个分支机构和研究会,既汇集了大量学有专长、术有专攻的专家学者,也联系着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政府工作人员,还与国际学术组织和国外学术团体建立了广泛合作。要对这些资源进行统筹整合,充分发挥学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以解决中国行政管理实践中的现实问题和重大关切为重点,调动各方力量共同研究,汇众智、聚众力,增强学术研究的前沿性、针对性、实效性。
二要探索理论与实践融合新模式,丰富成果转化体系。近年来,学会积极探索建设了特色研究基地、行政改革示范联系点、理事单位研究方阵等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研究平台。今后要继续加强与科研院所和政府部门交流合作,参与各级政府机构设置、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政务流程再造、运行机制创新、公共政策论证、决策风险评估、智慧政务体系建设等研究工作,以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丰富理论,提出更多具有原创性的理论观点,不断提高咨政建言、服务决策和服务社会的广度和深度。
三要更好发挥平台作用,构建中国特色行政管理学科体系。行政管理学涉及政治学、管理学、法学和经济学等多学科内容,内涵极其丰富。学会要以学科建设为己任,努力将我国行政管理改革的探索实践上升为规律性认识,从国内外行政管理理论中提炼出有深度、有高度的新观点,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丰富的行政管理实践经验,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同时,要充分发挥学术交流平台作用,组织举办各类国内外交流活动,办好《中国行政管理》杂志,更好地宣传研究成果、解读改革政策、引导社会舆论,进一步提升行政管理学的学术话语权和影响力。
最后,关于学会自身建设工作,希望把握好三点:一是讲政治,谋大局。行政体制改革研究工作政治性、政策性很强,学会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阵地和意识形态阵地,研究咨询成果、出版物和专家学者的言论,都具有鲜明的政治性。要坚持正确的办会方向,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牢记学会的初心和使命,在决策咨询、办刊办会、学术交流等各项工作中,要事事围绕大局、处处服务大局,突出政治性、学术性、实践性,为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二是重创新,提质量。要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紧紧围绕党和政府决策部署的重大课题、重大任务,开展前瞻性研究和储备性研究,以创新的精神寻找破解问题的新路径和新方法,使工作更务实、更富有成效。尤其对于一些改革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要进行“攻坚式”研究,力争每年都有新的突破,产生累积效应,持续推动解决问题。要树立精品意识,聚焦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建设中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以及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深入研究,多出精品力作。三是抓队伍,提能力。要努力提升广大会员和理事单位的责任感、使命感,通过加强理论学习、定期交流培训、深入考察调研等多种方式,不断提升开展学术研究和参谋咨询的能力。同时,要坚持学术无禁区、组织有纪律,强化学会工作人员的国家安全意识、信息安全意识、保密纪律意识,更好地为领导决策服务,为地方和部门改革创新服务,为研究工作服务。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也要更加重视和支持学会的发展,通过组织第三方评估、听证会和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听取学会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要经常性地交任务、出题目、提要求,并给予必要的指导。这次会议还将选举产生新一届中国行政管理学会领导机构,希望学会以此为契机,深入总结30年来特别是近5年来学会工作中的经验和规律,认真思考新时代学会工作的方向和重点,争取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做好新时代行政管理研究工作意义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潜心钻研、开拓创新,为发展行政管理科学,促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政府建设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