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不均衡,安全生产形势严峻,重大事故呈现高发态势,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严峻的事实不仅让我们认识到完善治理制度的重要性,也令我们不断反思:为什么灾难事故一再发生,而我们却不能吸取教训并采取有效措施来避免悲剧呢?
恩格斯曾说过,“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将经验教训用于改进管理制度和工作方法,是降低灾难事故损失的根本路径。历史事件常常对历史走向产生巨大影响,治理制度变迁更是如此。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应该是精良的制度安排、合理的结构设计和充分的绩效,风险治理作为国家治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样的。道格拉斯·C·诺思曾说过:“今天和明天的选择是由过去决定的,过去只有在被视为一个制度演进的历程时才可以理解。”判断一种制度是否有效,是否适应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必须从其与政治、经济互动的历史过程中认识。通过追寻宏观历史发展轨迹,从源头上探寻突发事件是如何影响一个国家治理制度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成为对灾难事故经验教训的最好总结。
最近,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新书《美国突发事件与制度创新》,选择从灾难救援-灾难反思-制度完善的研究路线,从美国灾难历史中去探寻制度演进的规律,反思各类突发事件暴露的系统脆弱性,有针对性地推动制度创新,完善政府管理体系,减少经济和社会风险的可能性。这样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填补了我们进行中美治理制度比较借鉴时缺乏的时空感,更精准地把制度建设放到制度原点上比较,让我们了解了制度背后为人们忽略的突发事件的作用。
通过阅读本书,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侧面了解美国治理制度变迁的历史。19世纪末,美国进入经济高歌猛进的镀金时代,尤其是1898年GDP跃居世界首位,城市人口首次超过了农村人口,并开始走向全球治理。但国内却面临食品药品,环境破坏、空气污染等严重问题。美国面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思路,完善治理体系的细节做法,对当代中国有重要借鉴意义。以目前我国面临的食品药品治理难题为例,现在美国FDA及相关食品药品监管制度极为健全,但100多年前监管状况却是乱象纷呈。首先启动变革的是所谓的美国版“三鹿奶粉事件”,即“纽约泔水奶事件”,该事件引起全美震惊,推动了食品卫生法案的出台;随后1937年,磺胺酏剂事件发生,推动了《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案》出台,将监管从食品扩大到药品领域。又以目前困扰我国的空气污染难题为例,1943年7月6日的洛杉矶光化学雾污染事件,全面启动了美国环境治理制度变革。甚至初期的治理措施我们也有似曾相识之感,比如加州政府宣称经调查,居民焚烧秸秆、垃圾、落叶才是雾霾的元凶,并明令禁止焚烧行为,还制定了雾霾事件应对预案。但预案启动后,学校停课、工厂停工、居民停烧后,雾霾没有任何减少。后来,加州政府才开始全面治理制度变革,从工厂污染排放、汽车尾气治理、污染控制技术、居民生活废气排放等综合施治,最终恢复了洁净的蓝天。
本书作者脚踏实地的研究和写作方式,同样值得我们借鉴。作者李明博士是我在清华大学博士后同事,一起度过了两年多美好时光,读书交流和学术探讨构成我们当时在清华园交往的主题。后来,听说他赴美访学一年,等到他回来一讲才知道他的大作也快问世了。这本书是他奔波约5万公里,前往三十多个州,对书中所写的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地实地调研,探究突发事件与制度变迁的细节后才推出来的。书中的很多内容,源于对发生地的观察、了解内容,是相关著作、学术文章所言之不详的;有些事件虽然对一些重要治理制度的形成构成重大影响,但因种种原因淹没在海量史料中,仅存于当地的集体记忆中。作者把这些内容呈现出来,这些都为我们的相关深入研究提供了宝贵线索。
(作者:王郅强,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地方风险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广州510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