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来说,我的专业活动是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才认真开始的。近有“六十而立”之议,似有点像。从中国政治学会成立算起,那是1980年底,我已年逾花甲。1982年初在《人民日报》发表专文,1985年试办专业期刊,1988年成立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等等,我正将古稀。单位没让我退,我仍照干不误。于是加油充电,不能不自觉实行。否则难以为继,更不用说与时俱进了。
下面是紧接着的三个时间段的心态和思路,各以七言十二句共三十六句来略述其要。
一是充电加油:
常言中年万事休,七十老翁复何求。
我今已过八十几,只知充电与加油。
不是打油是加油,黑发白发都是头。
与时俱进永恒事,一息尚存誓不休。
动手动口都用头,老年痴呆有来由。
加油充电添活力,思想言论少代沟。
二是进九抒怀:
生不逢时老逢时,耄耋欣幸历盛世。
星火燎原恍如昨,探索前进亲其事。
改革开放气象新,赶紧补课不容迟。
国际接轨须审慎,中国特色见真知。
一穷二白未能忘,全面小康正可期。
科学发展永持久,百年更高举红旗。
三是百年对比:
昔人常怀千岁忧,如今满百亦无愁。
全面小康成近景,美梦必圆遍神州。
昔人愈老愈寒心,如今亲历日日新。
和平崛起世公认,何以致之愿倾听。
昔人感慨世风下,如今全民快马跨。
优秀传统当发扬,创新发展传佳话。
“人到中年万事休”这句话是太悲观了些,但在旧社会确曾是常言。“人生七十古来稀”,大家已经看到是古稀今不稀了。充电加油的说法很传神,在知识经济时代更必须如此。不用说老人了,年轻人也一样。“打油”与“加油”的区别不言自明。“代沟”的存在也值得研究,其中少不了缺乏共同语言的因素。“生不逢时老逢时”决非虚语,亲身经历,感受特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不是凭空而来,中国发展现状和趋势有目共睹。过去有“人生不满百 常怀千岁忧”和“江湖愈老愈寒心”以及“人心不古 世风日下”等语,现在全世界都乐于倾听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