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始终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做好改革工作是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的大事,必须坚持改革不动摇。历史经验表明,面对不同的形势,改革的方向、目标和任务、重点是不同的。只有与时俱进地正确把握改革的方向与重点,做好改革工作,才能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一个百年目标。
坚持新的改革方向。所谓“新形势”,最大的特点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这样的形势下进行改革,就必须明确,各项改革任务要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聚焦。体现在改革方向上,既要往增添发展新动力方向前进,也要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向前进。坚持这个改革方向,就要注重从体制机制创新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就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
秉持新的改革思路。思路决定出路。中共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大理念,是30多年来我国改革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对我国改革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也是新形势下深化改革的基本思路。抓好当前的改革工作,必须坚持这五大理念,协调推进十八大以来部署的各项改革举措,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突出问题导向,突出精准发力,突出完善制度,突出督察落实,把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重点改革任务抓在手上。不管是落实已出台的改革,还是推出新的改革举措,都更加需要披荆斩棘的勇气,更加需要勇往直前的毅力,更加需要雷厉风行的作风。
抓住新的改革重点。主要是,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完善创新驱动发展体制机制,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创新人才激励机制,营造保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制度环境,加快新动能成长和传统动能提升;持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健全有利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体制机制,强化降成本、补短板的制度保障;加快财税体制改革,为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财税环境;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等体制创新,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构建对外开放新体制,完善“一带一路”和国际产能合作体制,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形成绿色生产和消费方式;深化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药卫生、文化体育等改革,完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守住民生底线和社会稳定底线;加强改革试点和改革督查评估。
完善新的改革体系。当前的改革,不可能像30年前的改革那样,可以单独在某一领域展开;社会联系的紧密化,决定了新形势下的改革必须坚持顶层设计,打好组合拳,使各项改革措施同向发力。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同时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发挥其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性作用。在经济改革的同时,要加大社会事业的改革,加快推进有关健全就业创业体制机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等重点任务;要关注群众多方面、多层次需求,创新方式方法,多用善用会用多予少取、放活普惠的办法推进改革,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只有统筹兼顾,建立和完善新的改革体系,才能确保实现改革的目标和重点任务。
新形势下的改革宏图已经绘就,任务已经明确,关键在于落实。要抓好政府部门和下级政府两个责任主体,把改革责任分解到位、落实到位,以责促行、以责问效,抓紧抓实改革方案制定、评估、督察、落实等各个环节,做到全程跟进、全程负责、一抓到底。要形成上下贯通、层层负责的主体责任链条,健全能定责、可追责考核机制,条条线都要拉直绷紧。政府首长既要亲自抓改革部署,又要亲自抓改革督办,一级抓一级,层层传导压力,确保改革方案落地生根。 (执笔 邵景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