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也许还有点印象:2016年本刊第二期本栏曾发表过一篇题为《海绵城市》的短文。这里要读的,也是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天津新城”指的是“中新天津生态城”。说的是京津地区随着长时间暴雨的到来,积水、内涝,“海绵城市”受到人们的关注。[1]当记者问起“海绵城市”离你有多远时,天津人的回答是“45公里!”,也就是指距中心城区东45公里的新城。它是近几年才崛起的,不仅没有发生内涝,而且在大暴雨中排水顺畅和吐纳自如。
这应该算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成功案例或样板,难怪有一时也数不清的关于生态城的“雨中即景”成为微信朋友圈的热帖了。其中还包括对新加坡水资源利用的先进经验,并且完全把“海绵城市”的理念融入整个规划建设的方方面面,正因为是这样,才能经受住长时间暴雨的考验,还能化害为利,将雨水好好利用起来。报道介绍得很具体,项目、技术、数字等都说得比较清楚。看来,我们必须加快和加强“海绵城市”建设,不能再听之任之或拖延下去了。
报道还提到可与生态城相媲美的“海绵校园”,即天津大学的校园。后者在城区主干道路一片汪洋时,没有泡在水里。原来该校2012年在规划新校区时,即提出了“海绵校园”的概念,使校园能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我们知道,不少高校校园遇到水患,在这一点上,天大的经验很值得学习、推广。尤其是他们的北洋园校区,所采用的完全是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和方法,收到在大暴雨中保护校园的实效。
可见,防止出现城市内涝是有办法的。2016年4月,天津获批为国家第2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6月1日,《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正式实施,对各方面都有明确的要求。现在的问题是大家一定要打起精神、鼓足勇气、敢作敢为。特别是对老旧小区的改造,存在不少“短板”和难题。别人的经验可供参考,自己更需要在创新中发展和在发展中创新。在这件事上,天津市和天津大学已经走在前面,正如两位记者所说:“无论如何,今夏的暴雨,都让‘海绵城市’这一理念和实践离我们的生活更近了一步。”不仅如此,我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早已和经常千叮咛万嘱咐地提醒我们,要好好为人民服务,关注民生。建设“海绵城市”不仅早该提上议事日程,而且应当提上办事日程了。
-----------------------------
[1]陈建强、靳莹:《“海绵城市”离你有多远》,《光明日报》2016年2月25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