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讯]2015年10月24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以“新常态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为主题召开学术研讨会庆祝建院15周年。来自国家政策部门、学术机构、地方政府、高校和学术期刊等200多名专家学者和实践工作者与会。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教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主任徐宪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首任院长陈清泰分别作了《“十二五”时期发展评估》、《“十三五”时期经济转型升级的基本思考》、《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问题》主题报告。与会代表围绕中央与地方关系、创新治理与发展、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等专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对话交流和精彩点评。
“中央与地方关系”专题研讨认为,我国的单一体制在解决提供公共产品的责任权和公共产品的直接决定权之间不匹配时,在处理公众和政府之间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政府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中困难重重,解决方案包括:分税、分事、分管,明晰事权,支出责任到位,下放财权,合理分配财力等,在我国劳动所得税、消费税、财产税由不同部门征缴的现阶段,房地产税也许可以成为解决地方治理问题的突破口。
“创新治理与发展”专题研讨认为,我国的创新政策在改革开放以来发展非常迅速,1985年中央颁布加快体制改革的决定推动了一系列重大变革: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中关村的蓬勃发展、国家知识产权局的设立等。2006年国家通过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战略规划,提出自主创新口号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知识产权局也颁布了知识产权的战略。今年更进一步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各级政府、学术界、企业界都在积极思考主动应对这一时代挑战。
“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专题研讨认为,无论从制度层面还是法律层面,社会治理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艰难的过程,从中央到地方都在积极探索和推进社会治理的创新。社会治理离不开社会组织,社会组织的能力建设取决于法治化进程、科学的长远设计和政府让度职能空间。
这次研讨会是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15年发展历程中以政策需求为导向,推进智库建设、服务国家决策的生动事例。正如薛澜院长所言,公共管理学科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驱动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发展中一直在思考与平衡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价值引领和工具理性、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国际视野和中国国情、传统治国思想和现代管理理念的有机结合,以推动学院学科建设和智库建设的良性互动。他认为,我国的公共管理院校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在进一步加强彰显中国特色的基层理论研究的同时,应进一步面向重大需求,着重解决中国发展的切实问题,建构起中国人自己的公共管理学科体系、话语体系、思想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需要。(季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