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人:邓国胜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创新与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从“国家中心主义”到“社会中心主义”,再到“把国家带回来”,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始终是各国公共管理学界争论的焦点。显然,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问题的难点恰恰在于,在动态的情境中,在社会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界定政府与社会的边界?如何构建社会治理体系?采取何种策略或方式开展社会治理创新?这不仅关系到行政效率的提高,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而以下六篇论文都是从不同角度来回应这些学理的关切。
谢治菊、姚莉的《社会管理及其创新:战略思路、分析维度与行为选择》一文从宏观上构建了我国社会管理的战略框架,认为政府应该以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为目标,重点推进社会政策、多元主体合作机制等领域的建设。文章还进一步回答了社会管理具体应该“管什么、谁来管、怎么管和管得如何”等问题。这都有助于我们从战略层面全面理解社会管理体系。陈华的《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信任与合作秩序研究》则从具体的策略角度,抓住了实现有效社会管理的关键点。作者认为,信任与合作使政府的社会管理行为由于具有足够的支持度而运行顺畅,从而提高其有效性。而我国社会管理的困境在于双重信任的缺失及合作秩序的脆弱。最后,作者给出了药方,即从集体认同、制度政策和公共交往体系等方面着手重建社会的信任与合作秩序。顾湘的《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平台构建及运行研究》,从一个具体的领域,分析了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公众参与问题。作者指出,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公众参与平台搭建与运行是城市规划的可行路径,尽管在实践中可能会存在诸如成本高、周期长等问题。金潇、何翔舟的《政府垄断下的无形公共产品高成本治理》一文提出了无形公共产品的概念,认为解决以公共政策为主的无形公共产品高成本的路径是培育竞争机制,引入公众参与等。而李琴的《政策、政府与个人:行为主体的逻辑与策略》以一个女村官从政的经历为例,分析了一个农村妇女是如何参与村级治理的,她在参选情境中的行为逻辑和策略是什么,以及为什么会进行这种行为选择。最后一篇论文是刘志鹏的《交易成本理论视角下的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模式比较与策略选择》。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是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也是政府与社会关系重构的重要手段。该文以广州、深圳为例,分析了项目购买模式和岗位购买模式各自的利弊,提出政府可以根据服务性质、社工发展进程等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购买社工模式。
总体而言,上述论文从不同角度论述了社会治理创新的战略与策略。特别是文中所论及的信任与合作、公众参与和政府购买服务等均是社会治理的关键议题。而从以上研究中,我们不难看出我国未来社会治理创新的方向与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