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根据国办机关党委部署和学会党支部的学习安排,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领会党的十八大对行政体制改革的新要求,引领学界按照十八大精神开展行政管理研究,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近日在京召开了“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座谈会。王澜明、高小平、唐铁汉、李兴山、石亚军、王浦劬、董克用、朱维究、李琪、吴江、辛铁樑、王义华和来自全国各地政府实践部门和科研院校的专家学者代表参加了座谈会。
与会者一致认为,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对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作出了部署,明确了要求,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纲领、方针和基本依据,为推进行政管理研究指明了方向,提出了任务。座谈会上,与会者围绕十八大报告内容,围绕五大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大部门制改革、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政府和市场关系以及政府管理创新等内容畅谈了学习体会,就行政管理学界研究主题和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现将有关内容摘录如下。
唐铁汉(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教授):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步伐,继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行政体制改革攻坚的含义在于,不但要解决改革中的具体矛盾和问题,更要注重解决体制和制度层面的问题;不但要考虑行政体制改革自身的运作,还必须考虑与其他各项改革的配套和整体推进;不但要考虑国内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还要应对国际上复杂的形势和挑战。今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和关键仍然是转变政府职能,真正使政府成为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成为良好发展环境的创造者、优质公共服务的提供者、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一是继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政府管理“有形之手”与市场机制“无形之手”有机结合起来。这是转变政府职能的核心问题,也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关键所在。二是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切实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保障能力、提高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能力和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三是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进一步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完善社会政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快构建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健全社会调控机制;健全社会风险管理体系,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加大反腐败力度,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
高小平(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研究员):
从五大建设的总布局看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照这个基本指导思想,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我认为,这是一次重大的思想解放,突破了以往的效率和公平、经济和社会二元思维结构,较好地解决了效率和公平统筹兼顾、政府、市场、社会三者边界划分等问题。从五位一体的高度来分析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保障生产力发展所要进行的各项改革,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的逻辑:在经济领域,按照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要求进行改革;在政治领域,按照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人民当家作主的要求进行改革;在社会领域,按照党和政府培育和服务社会、社会管理其成员的要求进行改革;在文化领域,文化产业按照经济规律进行改革,文化事业按照社会规律进行改革;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绿色产业管理体制按照经济规律进行改革,绿色生活方式按照社会规律进行改革。这样,五大体系的建设和五大体制改革有了严密的、一致的思路。行政体制改革、政府管理机制创新就是要与这五大改革总思路相适应,找到它的定位,找到改革创新的关键点和突破点。在政府职能转变上要进一步通过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李兴山(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中央党校原教育长,教授):
把握两个基本点搞好政府宏观调控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搞好政府的宏观调控问题。个人认为政府搞好宏观调控,应该把握两个基本点。一是应认识到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有市场经济必然有宏观调控,不存在要不要的问题,也不存在今天调,明天不调的问题。二是还应认识到宏观调控也是市场经济的一个特定概念,即宏观调控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才产生的,其他体制比如说计划经济体制就不能叫宏观调控而叫国家直接管理,或者指令性计划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的条件下才存在宏观调控。就一般意义来说,宏观调控必须具备三个特点:第一,宏观调控的对象应该以总量平衡为主,以结构调节为主,而不应以微观经济和直接经营管理企业为主,如果是以后者为主就不是宏观调控,而是计划经济体制。第二,宏观调控的手段要以间接手段为主,以经济手段为主,而不能以直接手段和行政手段为主。第三,宏观调控的内容要以服务为主,以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主,而不能以审批为主,以指令性计划为主,否则就是计划经济。从我国目前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情况来看,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关键还是要转变政府职能。一般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机制可以概括为以下四句话,市场配制资源,人民创造财富,企业自主经营,政府搞好服务。这样,市场、民众(经济发展的主体)、企业、政府就会各就各位、各司其职,以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
石亚军(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推进以实现三个根本转变为目标的内涵式大部制改革
当前大部制改革走的是一条外延式改革的道路,主要是数量上,规模上,职责上的形式化的调整,外延化现象较为严重,改革中存在的各职能部门在权力格局中的“平行等差”问题,部门各自为政和利益争夺等现象,严重制约行政体制改革的实质进展。而未来的大部制改革必须由外延式改革向内涵式改革方向迈进。内涵式大部制改革,这是十八大以后大部制改革的一个方向,一种路径。强调政府职能和机构职责有机的整合,实现整体性的协调和建立健全符合中央要求的制度运行机制。行政体制改革必须要以真正转变职能和职责为核心,实现三个转变:政府职能要朝着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朝着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转变,行政运行机制和政府管理方式朝着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转变。这也是内涵式发展的最核心的要求和衡量标准。
王浦劬(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定位、要素及对策
首先,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有一个总的指导思想,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这个指导思想之下,提出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政体制,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理论体系,符合制度要求。其次,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具有明确的定位。一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按照我国经济基础发展对于包括行政体制在内的上层建筑的改革要求来定位行政体制改革;二是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位一体”建设总体格局、总体部署当中来定位行政体制改革;三是在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进和完善的总体战略和进程中来定位行政体制改革,从优化执政党的执政方式,进一步实现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提升人民民主广度和深度的意义上去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四是用更宏观的眼光,从国内外、境内外,海峡两岸和平发展关系中去把握行政体制改革。同时,从经济全球化的格局当中去汲取经验教训,把握和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再次,行政体制改革涉及三方面要素。一是改革的目标有所调整,明确政府的职能是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和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其中内含着效能政府、廉洁政府;二是行政体制改革要深化五个方面内容;三是路径有先后顺序,行政体制的内外、上下、左右关系要再调整,再定位和再规范。内部关系主要是对于行政体制内部的关系和结构,包括大部门制、职位编制等机构和职位的调整设置,行政体制内部的运行机制。内部改革的路径,是通过政府职能和结构功能的优化来达到结构的优化。外部关系主要是政府和企业,政企、政资、政社这些关系的再建构。在这其中,包括国家政治体制、比如人民代表大会体制、政党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及其改革之间的关系,要在国家根本和基本政治制度基础上,在法治的条件下进行行政体制的改革和调整。这其中,特别强调行政体制运行和行政管理方式的调整要科学、合理、民主、依法。最后,当前行政体制改革的对策包括:一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这是我国行政体制发展必然和唯一的选择;二是适应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按照人民是否满意,形成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运行的价值取向和认识创新,在此基础上对于改革和运行达成共识;三是优化政府职能,优化政府机构,优化政府的运行方式;四是十八大强调把制度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因此,对于行政体制改革来说,应该用制度建设带动体制改革,用机制创新带动体制改革;五是在制度改革和制度建设的同时实现人的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使得服务型政府、效能政府、廉洁政府真正是政府行政制度与公务人员能力的有机结合,是制度能力与人的能力的同时提高。
董克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五位一体重新思考和定位行政体制改革
如何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与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建设相互配合,需要认真思考。科学界定政府职能的任务在我国更为复杂,因为,从发展阶段上讲,我国正在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从体制模式上讲,我国仍处在改革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如何科学界定“双转型”时期的政府职能,没有多少国外经验可以借鉴,需要我们艰苦探索。我们讲的行政体制实质上就是保证五大建设系统自身以及各个系统之间有序、有效运行的制度保障。经济建设要依靠市场机制,政治建设要依靠民主机制,社会精神要依靠自治机制,文化建设要依靠传承机制,生态文明建设要依靠平衡机制;在中央和地方关系方面以及事业单位改革方面实现结构优化;在廉洁高效方面,一方面要继续完善以公务员制度为核心的行政组织结构,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推进绩效管理,最终实现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朱维究(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参事,教授):
行政体制改革整体框架下的社会管理创新
中国政府可以而且必须通过制度的自我调整实现自我完善,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创新之路,在注重制度的顶层设计与整体性构建的前提下,勾勒行政体制改革的轮廓,保证社会管理创新的顺利实施,这就是行政体制改革和社会管理创新的关系。如果没有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到位,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管理和创新,以体制改革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在体制改革中破解社会管理创新的瓶颈制约,才能有效整合各种社会力量,真正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格局。行政体制改革框架下的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完成以下进程:一是政府角色与功能的重新定位。应当明确政府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地位,建立政府主导的社会管理的格局;二是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府职能向社会转移。由管理型政府走向服务型政府。从方式上讲,特别强调运用行政授权、行政委托等方式将政府职能转移到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中来,大力扶持、培育社会组织,增强社会组织承接公共治理的能力;在法律规制上要建立权力保障机制,研究和确定职能转移的范围与对象、信息公开以及救济模式等,最终达成公共服务的专业化和高效。三是行政活动多元化。社会管理在手段上应突破传统的单一化倾向,越来越多运用行政指导、行政契约、行政给付等弱权力化、非强制性的行政行为取代行政命令和行政干预,树立并围绕 “促进社会系统良性发展、维护社会公平和公正”这一目标而形成多元化社会管理手段多管齐下的“集聚效应”。
李琪(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教授):
系统研究行政体制改革的新目标新部署
十八大报告中有关行政体制改革的新论述、新观点、新思想可概括为“一二三四五”。一为“一个目标”——报告在强调“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的目标;二为“两个政府”——即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实际上指明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政府的全部活动与作为必须朝着依法行政和依法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向运行;三为“三个转变”与“三清”——十八大报告清晰地提出政府职能要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转变、向提供优质公共服务转变、向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转变,同时,第一次明确要求全体党政干部都要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四为“四个要求”,即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这四个要求既是党对行政体制改革、对我们全体行政管理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提出的要求,也是对服务型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明确要求;五为“五个任务”,十八大报告从整体层面提出行政体制改革的“五个深化”的任务:即深化政企、政资、政社、政事分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化大部门制改革;深化地方行政体制改革;深化行政管理方式的创新与改革。为此,当前及今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必须弘扬人本行政理念、阳光行政理念和责任行政理念,必须为逐步实现权力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创造优质行政环境,必须从行政管理的程序建设做起,以程序建设带动规则建设,以规则建设带动体制建设,进而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的建设。
吴江(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大部制改革应在管理创新中稳步推进
大部制改革实际上是一种载体,实际上并不能够解决服务型政府的价值转变,很多价值转变还是需要内涵式的发展,需要在管理创新中推进。因此大部制改革必须要坚持以国家的战略价值为价值导向,打破大部制改革的传统模式,在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优质公共服务、运行流程再造、理顺权责关系等方面入手,将整合职能作为根本出发点,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大力发展执行机构,尊重地区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服务大市场,促进大市场。
秦海(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巡视员,教授):
增强改革创新信心,优化大部制改革环境
大部制改革应立足我国目前经济社会环境的新变化。积极应对价值观念的多样化给政府治理带来的新挑战,回应公共服务的碎片化和地域化问题,理性对待国际组织收集公布数据信息与我国官方数据相悖带来的公共认知冲突的挑战,增强大部制改革探索和创新的信心和决心。当前需要稳步进行大部制改革,优化大部制改革的环境,具体路径包括: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能定位,合理界定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优化公共服务结构和体系,科学确立行政职权的边界,强化公共财政审计,建立跨部门、跨领域和跨区域的政策协同网络,加强公务员职业伦理训练,加快政府能力建设等方面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顾杰(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常务理事,武汉科技大学副校长,教授):
新一轮行政体制改革重在协调机制,贵在统筹规划
十八大报告对行政体制改革的布局和谋划可以用“一个目标、六项改革、一个机制”概括,“一个目标”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的目标,“六项改革”是行政审批改革、大部制改革,行政区划改革,行管理方式改革,机构编制改革,事业单位的改革。“一个机制”是完善体制改革的协调机制,统筹规划和协调重大改革;这既是创新,也是改革的重点、亮点、闪光点和难点,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当前行政体制改革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认识层面和设计层面,认识层面缺乏改革的认同率,缺乏激情,热情,改革的动力不足,存在畏惧改革、害怕改革、观望改革、抱怨改革等误区,没有文件等文件,有了文件等批示,有了批示等经验。实践证明没有改革共识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就没有活力,没有活力就没有能力,没有能力就没有效力。在设计层面缺乏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制约有余、配合不足、协调困难,改革设计孤岛化、改革资源碎片化、改革领域单一化和改革利益部门化。为此,完成新一轮行政体制改革重在统筹贵在机制。一是行政体制改革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立足点,实现三个同步,即与社会体制改革同步、与解决保障民生同步、与行政体制改革各个环节要素同步。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要有一个简单的标准,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是重点,哪里有群众的需求,哪里就是改革的重点;二是要把握改革的着力点。行政体制改革要有重点,要有先后顺序,要有轻重缓急,构建一个协调规划统筹行政体制改革的机制群。第一,要建立健全改革的规划机制,行政改革的规划应该法制化,依法来改革,更多实行自下而上的改革,改革的效果较易巩固。第二,要完善改革的风险评估机制。最大的风险就是不知道风险在哪里,要降低改革的成本,避免改革的瞎折腾,一哄而起,一哄而下。第三,建立利益机制。必须兼顾好中央和地方,政府和公民,政府和企业的利益平衡。第四,建立健全改革的监督制约机制,确保改革的统一性和权威性,减少明改暗不改,加强改革的问责制。
贾凌民(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研究员):
以政府管理创新为重点, 推进政府自身建设
要建立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必须通过政府管理的不断创新,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与改革。一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完善行政审批方式,简化和规范程序,制定操作规程,并向社会公开。减少行政审批决不是撒手不管,而是要创新管理制度和方式,建立健全有效的全社会投资引导调控体系。二是全面推行政务公开。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建立全国统一的政务公开制度,尽快完善政务公开内容和程序,使政务公开走上规范化、法治化轨道。三是着力推行官员财产申报制度。这是防止干部贪污腐败的重要措施,也是反腐倡廉的根本制度保障。四是坚持科学民主决策,提高决策水平。要合理界定政府的决策权限,进一步健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与听证、决策评估等制度。要建立健全决策反馈纠偏机制和决策责任追究制度。五是切实依法行政,维护社会公正。政府有没有执行力和公信力,最重要的是能不能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六是建立问责制度,开展绩效评估。按照权责统一、依法有序、民主公开、客观公正的原则,加快建立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度,并把行政问责与行政监察、审计监督结合起来,有责必问,有错必究。
沈荣华(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研究员):
大部门制改革的目标和实施路线图
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可解读为积极稳妥、循序渐进,整体设计与分步实施相结合。也就是说,一方面要抓住时机,把改革推向前进,解决突出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审时度势,分步实施,成熟几个推出几个。这是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和改革规律作出的战略部署。改革开放以来,根据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逐步推进机构改革,效果很好,是一条成功的经验,应当坚持。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作为上层建筑的政府机构改革,既不能滞后,也不必跨越,而应大致同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不仅要有顶层设计改革决心,还要加强研究,规划好目标和可操作的“实施路线图”,通过两届政府改革,到2020年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的时候,建立起由精干大部门组成的政府组织架构,这样就可基本稳定下来。改革的措施包括:一是总结以往改革经验,重点解决大部门的内部整合、职责关系、上下对口等问题,更好发挥大部制的功能。二是对一些领域中职能交叉、矛盾突出的机构进行整合,组建职能统一的大部门;三是保持部门规模适度,对一些分设过细的机构进行优化组合;对职能过宽,权力过大的部门进行适当调整。四是保持各类机构平衡,使政务类、经济类和社会类三类机构大致各占1/3。五是规范机构的名称、序列和规格,合理界定政府组成部门、直属机构、办事机构、直属事业单位之间相互关系,优化组织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