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与资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研讨会综述
发布时间:2012-3-30 发布人:祝 兆 武
2011年4月16日,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后勤管理工作委员会在云南省昆明市举办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研讨会。13个省市、近50个单位、110余名主管后勤工作的各级领导参加了会议。会上,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综合司公共服务体制处处长赵修春博士应邀作了主旨报告。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后勤管理工作委员会副理事长祝兆武作了题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提高服务保障能力为主线,深入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专题报告,北京大唐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等8个单位的代表作了大会交流发言。现将会议研讨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在改革的方向上,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
后勤服务社会化是中央1983年6月提出的后勤服务工作改革要求。30年的改革实践证明,后勤服务社会化不仅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是发展社会第三产业、促进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也是后勤服务工作的唯一出路。因此,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改革方向必须坚持,对于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只能用改革的思路、创新的办法去解决,改革既不能停止不前,更不能走回头路。如果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在旧体制上挣扎,在老路上徘徊,就会举步维艰、丧失机遇。
二、在改革的指导思想上,既要面向市场,又要坚持为主体服务的宗旨
首先应当肯定,面向市场,引入市场机制,进行企业化管理,对加快后勤改革、促进后勤发展、增强后勤活力、提高后勤管理服务水平确实起到了不容置疑的积极作用。但是,实践也证明,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既要面向市场,又要坚持为主体服务的宗旨。因为,为主体服务、为职工群众服务是后勤工作的根本宗旨。如果后勤服务不能为主体和职工群众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不能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后勤工作将失去自身存在的价值,也不能体现后勤工作的地位。即使后勤服务单位变成了后勤经济实体或后勤服务企业,仍然需要坚持为主体、为职工群众服务为宗旨。
三、在改革的内容上,要着力于后勤服务的体制、机制和管理改革
体制关系到后勤服务工作的长远,机制关系到后勤服务工作的动力,管理关系到后勤服务工作的根本。因此,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要在改革后勤服务体制、机制和管理上下功夫。
第一,要着力抓好后勤服务的体制改革
经济实体是后勤服务与社会交融的载体,后勤服务单位只有从机关型转为实体型,后勤服务才能实现与社会交融。所以,尚未与主体实行机构分设、内部分立的后勤服务单位,要以破除后勤服务体制障碍为重点,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当然,后勤服务体制改革也要区别不同地区、不同类型,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条件具备的要变机关型为实体型,甚至一步到位转变为企业型;条件暂时不具备的可以“先分立后到位”,创造条件实现体制转型。已经与主体机关机构分设、内部分立的后勤经济实体,有条件的应改制为公司。因为分立只是形式,转制才是本质。后勤经济实体改企转制可以有一个过渡期,但在条件具备时,应适时改企转制。已经改企转制的后勤服务企业,应重点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的现代企业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具体讲,就是要建立明晰的产权关系。另外,有条件的后勤服务企业还可以实行股份制改造,通过向社会及内部职工转化或吸收股本的办法,实现多元化产权结构,这样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后勤生产力,促进后勤事业的发展。
第二,要着力抓好后勤服务的机制改革
在后勤服务机制改革方面,要重点建立好五个机制:一是经济核算机制。要理顺主体与后勤服务单位的关系,建立主体与后勤服务单位的产权关系、核算关系、收益分配关系和服务契约关系。二是合同用人机制。要实行聘用合同制,建立以合同管理为基础的用人机制。三是公平竞争机制。要实行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做到信息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四是收入分配机制。要根据不同工作性质,实行岗位工资或业绩工资等多种分配形式,以工作绩效为重点,以服务对象满意度为基础,实行考核奖惩。五是监督管理机制。要建立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内部民主决策机制和监督约束机制,保证后勤服务企业健康有效运转。
第三,要着力抓好后勤服务管理改革
在后勤服务管理改革方面,要重点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强化后勤经济实体的内部管理。从产权关系、经济利益关系、服务供求关系等方面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做到服务有价值补偿机制,经营有持续发展机制,管理有有效监督机制。二是抓好节约型后勤建设,要创新管理方式,整合后勤资源,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后勤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三是积极运用经济手段和信息科技手段,改造后勤服务管理方式,提高后勤科学化、现代化管理水平。
四、在改革的发展上,要努力发展后勤经济,提高后勤的服务保障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体制是保证,转换机制是核心,发展产业是载体。因此,深化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不仅要改革服务体制、机制和管理,还要以发展为基础,努力发展后勤经济。要把发展后勤经济, 解放和发展后勤生产力,作为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驱动力。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走向市场。后勤服务单位,在为主体提供服务的同时,要面向社会,走向市场,把对内服务与对外经营结合起来,重点发展好宾馆、餐饮、房地产、物业、交通运输、工程建设、商贸、旅游等产业。二是搞好联合。发展后勤经济要扬长避短,要针对后勤服务单位规模小、创收能力不强的劣势,打破部门界限,实行专业联合和合作,发展规模经营,提高后勤的服务保障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有条件的后勤服务企业,要以资本为纽带,运用市场机制,加快资产的重组和联合,发展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企业集团,走规模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三是开放市场。开放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后勤服务单位生存发展的需要。后勤服务社会化,要坚持放开搞活的战略,把“走出去”与“引进来”结合起来,一方面,要面向主体和社会开展双向服务。另一方面,要开放单位内部市场,争取社会力量办后勤。在社会条件具备、不涉及安全保密的前提下,凡是社会能办的就交由社会承办,以形成多元化服务格局。四是改造升级。要注重用新的技术、业态和方式,对传统后勤服务业进行改造升级。要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后勤服务的科技含量;要通过组织创新,运用现代新型业态改造传统后勤服务业;要通过管理创新,提升传统后勤服务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五是加强培育。后勤服务单位具有资产管理、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要努力把这些优势转化现实生产力。同时,要努力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效益好的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形成具有特色、具有规模的优势产业。
五、在改革的模式上,要因地制宜,坚持多样化
深化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各单位、各地区社会条件差别很大,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要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与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主体的实际需求相协调,既要把后勤服务社会化作为基本取向,又要把握差异性,采取多种形式确定后勤改革的目标模式和步骤,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区、本单位特点的后勤服务社会化路子。
六、在改革的方法上,要统筹兼顾,循序渐进
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是一个目标,又是一个过程。改革既不能违背规律,不求进取,也不能超越阶段,操之过急。一定要从全局出发,统筹兼顾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协调好各种关系,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
七、在改革的保障措施上,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涉及到人事劳动制度、工资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经济发展及职工生活水平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只有从宏观环境的整体性出发,充分考虑改革的联动性、配套性和协调性,为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改革才能取得预期效果。应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在人员分流安置方面,重点要解决好提前离岗人员的政策保障,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中人过渡法”,实现新老制度的平稳过渡。在社会保障方面,重点要解决好转企改制后勤人员的医疗、住房、养老、福利等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好了,既可以解除后勤人员的后顾之忧,又可以减轻后勤服务企业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经济负担过重的问题。在税收、物价方面,对后勤服务单位开展对内有偿服务、对外经营服务,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应给予必要的扶持。在价格上应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逐步形成由市场机制决定的合理价格体系。在资金融通方面,对后勤服务单位兴办经济实体,发展后勤经济,应通过贴息贷款等方式,给予优惠和扶持。在资产管理方面,要解决好转企改制后勤服务企业的法人财产权问题,使后勤服务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这既是改企转制的关键,也直接关系到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成败。
八、在改革的动力上,要坚持以人为本,建设高素质的后勤队伍
后勤服务社会化,人员素质是关键。因此,要在加强后勤“硬件”建设的同时,抓好后勤队伍建设这一“软件”工程。一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不断增强和提高后勤干部职工的学习意识、政治意识、服务意识、改革意识、奉献意识、法制意识和理论政策水平;二要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把握后勤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提高做好本职工作的能力和本领;三要加强培训工作,通过专业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在岗培训与脱产培训相结合等办法,优化后勤干部职工的知识结构,培养专业化人才;四要注意引进学有所长的专业技术人才。五要加强后勤领导班子建设,提高后勤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能力,包括战略决策能力、依法办事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市场应变能力、开拓创新能力、风险防范能力,把后勤领导班子建设成为政治素质好、服务保障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的领导集体。
与会同志认为,在“十二五”开局之年,以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为契机,召开这次会议很及时,也很有必要。会议以深化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为主题,总结了改革成果,交流了改革经验,分析了改革形势,对于以“十二五”为新历史起点,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信心,深化改革,努力开创后勤工作新局面,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行
(作者: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后勤管理工作委员会副理事长,北京10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