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投稿登陆
正在加载中...


最新目录
中国公共管理正在努力创新
本刊特稿
夏 书 章
发布时间:2009-10-1  发布人:本站  源自:
    

  前言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新中国和平发展所取得的巨大历史性成就有目共睹,显然是与相对得力和有效的公共管理服务分不开的。发展需要创新,创新促进发展。为了切实保证国家社会发展得更好、更快,中国公共管理正在努力创新是应有之义。
  一、 对一般创新的几点共识
  (一) 关于新的不同性质和理解
   带“新”的说法有很多,由于所表述的情况或事实的性质不同,理解也不一样,并非都是正面、积极、美好的。例如,西方寓言里的“皇帝的新衣”,原属虚构,不能当真;我国古诗中的“新人不如故”,是对当时具体情景下具体人物的评价,而非普遍如此;新闻也有负面、消极、丑恶的;创新高、新低要看是什么事情,才能区别关系人的感受;还有如“穿新鞋走老路”的、“新瓶装旧酒”的以及变换新花招来坑人、骗人的,等等,不一而足,不胜枚举。
     可是,公共管理所创之新,则必须是完全有利于正义事业的正常和健康发展,使之能在迈步向前的过程中,不断加强薄弱环节,改善发展环境,防止和杜绝各种弊端,从而出现新的局面、达到新的水平、登上新台阶、进入新境界,日益靠近我们既定的远大目标。因此,根本不应该也绝对不允许有假“创新”之名、行谋私(包括个人或部门、局部的利益)之实的事情发生。
  (二) 创新是出于主观能动之举
  自然界的新陈代谢有其运行规律。人类的活动自从原始社会发展到国家组织以来,所有盛衰、成败、兴亡等各种状况,无不与当时的规章制度和相关举措能否适应有直接联系。于是,我们的老祖宗很早即已认定,必须不断创新,才有生命力,要实行“日日新,又日新”(《大学》)。广为流传的江泽民同志所说的“创新是民族的灵魂”这句话是非常中肯和言而有据的。
  值得注意和必须提醒的是,“新”需要创,来自创,而非凭空自发到来。即使创新的客观要求十分强烈,环境、条件等也许都好得不能再好,但如当事者志不在此,对创新了无兴趣,缺乏决心、信心、毅力,不愿把能力付诸行动,创新仍然是停留于空想的空话。说创新是出于自觉的主观能动之举,就是如“有志者事竟成”和“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所说的,要有创新的有志者和有心人。这些在后面有专题谈到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时还要讨论,这里只是作为几点共识之一先提出来。
  (三) 应当特别致力于自主创新
  在创新的问题上,除了要掌握新的特质和对它有正确的理解外,还要注意将跟新、仿新、用新(即引用别人之新)之类不等同于创新。虽然创新中的参考借鉴无疑是必要的,但是不可盲目照搬,以免“消化不良”或“水土不服”。因此,在理论结合实际的本土化方面下功夫,有选择和创造性地试行吸收,才算开始接触创新范畴。
  可见,创新不易。但自主创新更难,又至关重要。通常讲自主创新比较集中于科技方面(还将另列专题讲述)。因其深刻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全局,如果公共管理不给予全面、经常和重点关注,支持和奖励的力度不够,便会难上加难。那就势必使综合国力的增长停滞不前,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明显的事实和简单的道理是:自主创新或原始创新少了,拥有的知识产权也少了,掌握的关键、尖端、前沿和核心技术不多,名优产品出不来、站不住,致常受制于人,难展拳脚。所以说,在议论公共管理创新之际,我们不能不注意应当特别致力于自主创新,要千方百计地让自主创新之花盛开、怒放!
  (四) 理论创新为创新导向领路
  作为一门从国外引进的独立学科,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原有的资料相当丰富,其中包括许多新的理论观点和实践经验。为了更好地参考借鉴,我们都还学习研究得很不够,有待继续努力。这里要指出的是:在此时此刻,即当前的中国,许多直接联系到公共管理创新实践的本国理论创新的情况,我们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回顾历史,60年前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表明了以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将在中国建设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的科学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发展是硬道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体现。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之后,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都是一脉相承属于主体性的宏观理论指导原则。那么,中国公共管理是干什么的和应当怎么干,也就不言而喻。我们深知,不是为了引进而引进,参考借鉴最终要以我为主。喧宾夺主不行,也不能反客为主、有客无主。同时,学习别人的长处固然不宜仅满足于浮光掠影,对本身的根底缺乏自知之明或心中无数则更属大忌。邯郸学步和东施效颦的历史成语故事,相信许多人是知道的。
  二、 公共管理创新主体简介
  (一) 一定要建设好创新型国家

  公共管理必须创新是由建设创新型国家决定的。后者出现于世界历史舞台,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的事。某些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形成强大竞争优势,被国际学术界称之为“创新型国家”,以区别于“资源型”和“依附型”的国家发展模式。创新型国家的四大共同特征是:“一是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二是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大都在2%以上;三是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在30%以下;四是这些国家获得的三方专利(美国、欧洲和日本授权的专利)数占到世界总量的97%。”[1]我国目前虽尚存在较大差距,但国情决定必须走这条路。
   从上述四大共同特征来看,主要是科技创新尤其是自主创新方面的事。但其重要性和实现的难度均不可低估,因而有必要提高到国家建设层面来隆重其事地加以考虑和安排。科技创新既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力量,自主创新必将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凡此都需要公共管理体制、方法等的创新予以配合和支持。这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事,一定要办成、办好。
  (二)公共管理创新要紧紧跟上
   对一个国家来说,在管理分类中,覆盖最广和头绪最多的管理当然首推公共管理。它包括政府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和非政府、非营利组织的公共管理。既然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公共管理创新就要紧紧跟上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由于事实上存在政府和非政府两大部分,后面即将分别叙述。这里正好借此机会把公共管理、行政管理学科名称问题略予梳理。
  学科创始时原文名称为 Public Administration。Administration乃多义词,译作管理或行政均可(如Business Administration即译为工商管理)。因首倡建新学科是政治学者,并从研究政府管理入手,故中、日文皆译为行政学,公共二字从略。后来学科领域拓宽,及于非政府组织的公共管理。学科名称原文照旧,即为P.A。接着出现的新情况是新公共管理( 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学派兴起,用Management 以示与曾有过的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相区别。于是而有A与M异同的争议:认定A是行政、M是管理者有之;提出在实不在名者有之;指称英语无严格区分习惯者亦有之。其实在英语表述中,学术争论归争论,国际流行的公共管理硕士(MPA即 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的略语)专业学位名称还是A。日本亦似未改译。我国专业目录列公共管理为一级学科,其二级学科之首为行政管理。英译则按其通例。国际学术动态应当关心,我们的精力主要还得放在学以致用上为宜。
  (三) 政府的管理创新首当其冲
  在公共管理创新中,首当其冲的是政府管理创新。这不仅因为其管理幅度特广和管理事项特多,而且它具有特高的权威性和持久的持续性。我国自古就有“日理万机”的说法。西方福利国家则有“从摇篮到坟墓”都得管的概括。我们类似的俗语也有如要管生老病死苦、吃喝拉撒睡、衣食住行玩等,不过都缺了更高要求的文化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当然,无论是改善民生或提高人民素质,都需要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政府管理创新正是要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以尽快提高综合国力。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过程给人的印象很深,那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一件大事。谈判历时15年之久终于成功。本来,中国希望加入,该组织也需要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成员。只是条件一直不够成熟。于是边谈边改(创新),加快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积极转变的过程,优化投资环境,健全相关法制,最后水到渠成。但是,谈判和签字的是政府代表,因而加入以后面临最大挑战的是政府当局。为了履行义务,必须加强包括公务员在内的公共管理人员队伍。稍后及时引进MPA教育计划,似非偶然巧合。后者发展之快,亦属罕见。如何培养中国式的MPA,也亟待创新。
  (四) 非政府组织公共管理创新
  公共管理中的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 简称 NGO)是为公益服务介于政府和工商企业之间的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 简称 NPO)。NGO在发达国家比较活跃,成为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能在公共活动中起积极作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和自二战结束以来,NGO迅速发展,令人耳目一新。治理(Governance)理论的出现也与此有关。
   新中国诞生后,实行计划经济。政府管理几乎无所不包,实际上包揽不少管不了和管不好的事。尽管不止一次地提出简政放权,以解决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不高等问题。但在“全能政府”的情况下,公共管理中的NGO 不是缺位空白,便是很少很弱,不成气候。因而简什么政、放什么权、简往何方、放到何处,也就是职能如何转变,都难以落实。“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或恶性循环于是形成并难以突破。
  改革开放以来,这方面已受到注意和开始改变大有往好的方面发展的趋势,但与客观要求之间仍有较大差距。可喜的是我国已有专门研究机构,不断提供新信息和研究成果。“中国的NGO在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和机遇面前,正在通过能力建设推动自身实现积极的组织改造和制度创新。”[2]现在距离说这话的时间又过了好几年,相信创新性的探索还在继续和取得新进展。再说特大灾害中也显示了NGO的生机活力。
  三、 公共管理创新内容概述
  (一) 科技创新应受到特别关注
  前已述及科技创新主要是自主创新的特殊重要性,应受到特别关注。公共管理创新必须首先针对和围绕它来进行,以想其所想和急其所急的精神状态,去争取早日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创新型国家,则将为中华民族之大幸!
  在谈到共同特征时,我们已知道创新型国家部分有关数据。这里作些补充,当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真相。2005年,徐冠华在“加强自主创新是我国的首要任务”的标题下指出:“我国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仍旧保持目前39%左右的水平(创新型国家都在约70%以上——引者注),……我们国家生产一台电视机的利润不到10块钱,一台鼠标器的价格是41美元,但我们的企业只能得到3美元利润。”[3]这分明是别人拥有智力优势、我们只是靠廉价劳动力凑热闹的格局。制造而非创造,难以抗衡和长久。为今之计,唯一选择即是在自主创新方面迎头赶上。认请这一点的人已越来越多,公共管理更责无旁贷。要在创新内容和行动中对自主创新多加注意和照应。
  (二) 战略方针与政策等的创新
  众所周知,战略方针与政策之类,在公共管理活动中,起着指挥棒的作用。以刚提到的科技自主创新为例,“美国政府提出美国的国家战略目标就是要保持美国在科学知识最前沿的领先地位。日本政府相继提出了科技创新立国和知识产权立国的国家战略。”[4]于是,他们把科技投资看作战略投资,猛增科技投资预算和研究开发的费用在GDP中的比重等。结果是许多领域似乎都已成为发达国家的天下,发展中国家更不用说欠发达国家只能敲边鼓或靠边站。
  我国定出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无疑是完全正确的。与旧中国相比,进步极为鲜明。过去,学者早有“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呼声,但积弱依旧,关键在于政权性质和国家领导是否真心福国利民。现在虽与发达国家尚有差距,但渐缩短、拉近。坚持既定方针不动摇,出台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等,必能提前跨进创新型国家行列。可喜例证不胜枚举,仅说青藏铁路,“这条铁路与三峡工程和神舟六号被称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奇迹’(《自由比利时报》)。我们认为这些创举和成功,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们为和平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志气、能力和行动的展现。[5]
  (三) 法规组织和体制等的创新
  稍有管理知识的人都知道,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是管理要素。公共管理创新当然包括这些内容,才能使整部“机器”转得更好,并起带动、推进作用。本来,创新就是要有所改变和突破。若创新没有法规依据,组织保证和制度、机制的支持、配合或禁忌太多,动辄得咎,创新者必将小心翼翼、顾虑重重,不敢放手去干,甚至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之想,创新也会冷冷清清,渐如俗语所说“没戏了”。
  因此,为鼓励和帮助创新和提高创新水平,除旧制应普遍创新外,还要增建创新性的体系和系统以及各种创新中心、创新基地等。目前,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如试行“问责制”和“大部制”等),都有利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各方面创新项目、主题极多,只要留意有关信息,真是丰富多彩。实践证明,有些创新不能孤立地进行,而须循序配套;也不宜操之过急,希望毕其功于一役。我们不是为创新而创新,需要既勇于创新、又善于创新,旨在通过创新取得预期效果。
  (四) 模式、方法和技术等的创新
  模式是个综合概念,包含机制、结构、体系、框架、方式方法等内容。它常是惯用的一种总体表述。“中国模式”是时下国际流行说法。但模式不是固定不移、一成不变的。即使名称不改,内容也在创新,以适应新的形势,才能有旺盛的竞争力、生命力。“中国模式”正是这样出现和立足于全球化大潮之中的。
  方法创新的作用和效果显而易见。事半功倍和事倍功半间的差距不只是半,而是事与功的悬殊达四倍:正常情况下,事功之比为1:1,事半功倍为1/2:2,反之为2:1/2,而又为4个1/2!俗话说的巧干与笨干,有时还会是劳而无功,等于白干,不如不干,甚至是帮倒忙,无益反损。公共管理要提高效率,不能不注意方法创新。
  对于技术创新,不宜用单纯技术观点看待。它与工具、方法、效率有密切联系,也有利于开展政务活动。各级政府对推行“电子政务”相当积极,先进地区的实践经验很有说服力。网上沟通、服务既是便民之举,又有助于提高政府的透明度、扩大公众的参与面(有“民主新通道”之称)和提高面向公共征求意见、双向咨询速度与频率。“网络治理”理论也应运而生。
  四、 创新能力和人才等问题
  (一) 关于公共管理的创新能力

  创新要有创新能力,否则只好望新兴叹!我国人事部门在《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6]这一文件中,提出包括创新能力在内的9种通用能力。其实,创新能力是经常紧密贯穿、渗透、起积极作用于其他能力的表现和发挥之中的。在中共中央组织部的《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7]中,对10项能力的测试也有创新能力。对领导干部来说,这更是一种“打通关”的指导和示范能力。
  创新能力如此重要,应高度重视其培养提高。是否具备创新能力,有待实践验证。由于客观形势变化有时很快、很大,创新能力也必须随之提高才能适应。像在应急管理中,不可惊惶失措,而要镇定、谨慎、敏感、妥善对待。参与其事者们当时萌发的志趣、思维从而产生的新点子、新招数,无不包含和透露创新精神、勇气、智慧和能力。这些像是“灵机一动”,实质则在历练有素,非一日之功。
  (二) 关于公共管理的创新人才
  人是创新能力的载体。刚才提到管理人员和领导干部,就是要着力培养大批有创新能力的人。各方面都有此需要,尤其应培育出关键、尖端、前沿、核心科技自主创新的领军人才。这就必须高度重视和实施创新教育和培训。从家庭教育和学龄前教育开始,包括初、中、高等教育,成人、继续(终身)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各种培训,都旨在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部门,也必须努力创新。还有自学成才之路不可忽视,并须帮助开拓创新。在这方面异军突起的事例在古今中外史不绝书。
  教育观念和实施过程不能偏离培养创新能力的要求。“应试教育”显然难以引上创新之路,可能和已经出现的,倒是作弊的“创新”。有学者在《求解中国创新人才培养困局:教育体制和思想》[8]的演讲中指出,盲目追求高学历制约了创新能力的培养,说明在教育思想方面存在误区。《学术“近亲繁殖”制约自主创新》的报道值得警惕[9],说的是研究生多招本校生和师资队伍本校毕业生多的弊端,结果几代同堂,学术基因单一,学术退化、僵化。此类现象和问题有待深入研究,国内外创新成功经验可以参考借鉴。未来学和创造学的研究也有启迪。
  (三) 关于公共管理创新的环境
  创新人才的成长和施展才能以及创新活动的开展和进行过程,有非常重要的环境(物质、精神)条件问题。软、硬环境都适宜创新,才能收到较好效果。除前述各点外,必要的尽可能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也都至关重要。公共管理创新活动本身,不仅可对社会创新起带头示范作用,而且更重要的是创新内容给后者提供各种条件,使之得到帮助和奖励,从而更趋广泛、活跃、深入、持久。若态度冷淡(更不用说阻挠、压抑),任其自生自灭,则光景可想而知。
  说到基础设施,那不是个人或个别单位力所能及,须寄厚望于公共管理,首先和主要由政府主持建设、发展和提供及时到位的有效服务。如交通电讯设施先进、便捷,即可加快创新过程和提高创新水平;缺乏、不便、滞后,便起制约作用。又如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科技园区、大型展览会、出版发行、广播电视、大众媒体、信息网络等,事关文献资料、各种动态,都无不对创新活动起积极作用。即以《中国行政管理》杂志而论,它对公共管理创新便是一个讨论、研究、交流等的重要园地。又如最近党中央、国务院邀请新中国成立以来“创新、创业、创优”优秀人才代表北戴河休假[10],消息传来,新华社记者用的标题是:《创新伟大、创业崇高、创优光荣》,令人感到这是创新软环境中的又一阵和煦宜人的春风和又一股强劲有力的暖流。
  (四) 公共管理创新的绩效评估
  绩效评估是热门话题,全世界都在讨论、研究。我国对此也很重视,研究成果和经验总结也已经很多。这是我们讨论公共管理创新绩效评估的有利条件。凡是适用、可行的部分,不妨“照单全收”,对存在问题则可引起注意。我们所应该强调的重点是关于创新的绩效评估。创新既非为创新而创新,亦非为沽名钓誉或另有图谋,而是为了崇高、伟大的共同事业的发展、成功、胜利。创新是否真实和果有创新能力、确是创新人才以及成效如何,等等,要让结果说话。
  因此,关于一般绩效评估的基本理念和功能、考评制度、规范化、公民参与、同目标管理责任制结合、服务质量、人民满意度、评估监督、评估体制等带原则性的项目和问题,这里不再重复。我们注意的主要方面在创新的绩效,包括公共管理自身的创新及其必须关注和为之服务的科技创新、社会创新。其中最重要的,当推创新的分门别类、包括难度等级和评估标准,还有进行评估的人选和程序、奖励措施等,以及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指明失败或不足之处的原因和改进意见。创新的专业性很强,所涉及的学科领域和分工行业很多,因而必须有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参加评估。事关发展大计,更需要公平、正直和严肃的评估纪律,尤忌凭“长官意志”办事。例如,是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还是在引进以后经过消化和吸收基础上实行的再创新是有区别的。实际效益可以计算,还要考虑到有关知识产权问题,要力求减少和避免这方面的纠纷。需要科技界和法学界的通力合作,并已进入方兴未艾的“知识管理”的范畴。后者是应“知识经济”的兴起而出现的。
  结束语
  本文题目很大,这里属于概论性质。为了避免重复,因关于创新能力和人才另有专题,故未能将管理人员、领导者,尤其是创新者列入“主体简介”。其余各小标题的内容,也是点到为止,未多展开。总之,创新型国家就是要争取做到:随时、随地、随人、随事都大创其新。也就是要使必须创新才有出路和前途的观念家喻户晓和深入人心。
  最后,让我们用继续努力创新来庆祝国庆60周年!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李薇薇.科技部:创新型国家具备的四大特征[N].新华社电讯,2006-02-04.
  [2]王名.中国的非政府公共部门(下)[J].中国行政管理,2001(6).
  [3][4]徐冠华.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J].半月谈,2005(22).
  [5]夏书章.青藏铁路[J].中国行政管理,2006(11).
  [6]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Z].羊城晚报,2004-01-02.
  [7]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Z].羊城晚报,2004-04-30.
  [8]朱清时.求解中国创新人才培养困局:教育体制与思想[N].光明日报,2009-08-13.
  [9]刘昆.学术“近亲繁殖”制约自主创新[N].光明日报,2006-01-23.
  [10]创新伟大、创业崇高、创优光荣[N].光明日报,2008-08-13.


  (作者单位: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名誉会长、教育部人文社科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中山大学政务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 510275)




关于杂志  |  联系我们  |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 京ICP备:06058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816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自2013年5月16日起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