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投稿登陆
正在加载中...


最新目录
政府绿色管理:基本依据、构建路径和战略着力点
热点聚焦
张兵生
发布时间:2007-4-1  发布人:本站  源自:
    

  政府是推进科学发展和增长方式转变的主导力量,必须承担起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责任,构建并实施人与自然和谐、生态与经济协调的绿色管理。实施绿色公共管理是当前生态环境问题日趋复杂的必然要求,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要求和战略举措,也是构建适应科学发展的新型体制机制的关键之一。

  一、理清构建政府绿色管理的基本依据

  (一)现实依据:克服传统发展模式的根本弊端和适应绿色经济浪潮

  沿袭了几十年的传统发展模式,其根本弊端是破坏性、挥霍性甚至毁灭性使用生态系统,导致了严重生态危机,必须加快转型。突出表现为资源的浪费性使用及日益枯竭,自然资源匮乏将是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制约因素;环境的破坏性使用并日益恶化,承载力不断削弱;严重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盲从于市场的自发性,不顾生态规律、社会规律,造成公共性生态资源的严重不合理分配,形成生态性两极分化;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被忽略和损失严重;与世界绿色经济发展潮流发生冲突,遭遇绿色制约。

  这些问题的形成、日益尖锐和激化带来了严重后果,如不予以重视和切实解决,就会阻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整体转变发展模式,特别是要加快构建政府绿色管理体系。

  与传统发展模式的日益加重的危机相对应,全球范围内正在蓬勃兴起绿色经济浪潮。绿色经济是一种独立的经济形态,是继原始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之后的一个先进经济形态,也是继农业化浪潮、工业化浪潮、知识化浪潮之后的第四次浪潮即生态化浪潮,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深刻重大变化。绿色经济就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安全、健康幸福、社会和谐的经济,就是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和绿色效益最大化的经济。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为克服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提供了替代性选择,也急切呼唤政府绿色管理的发育成长。

  (二)理论依据:绿色经济学的两个原理和“生态人”假设

  正在不断推进的绿色经济学是针对传统发展模式和经济学的根本弊端,以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为基本原则,研究绿色经济现象、揭示绿色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绿色经济学揭示了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根本规律,这个规律反映在绿色经济学中,就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两个基本原理和“生态人”假设。

   两个基本原理:一是“人类的所有活动都受制于生态系统”; 二是“生态资本的保值增殖决定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

   在整个生态系统中,人类只是其中的一个单元或有机组成部分。用一个形象的比喻,生态系统是“水”,人类只是一叶扁“舟”,“水能载舟”意味着生态系统对人类发展的支持、保护能力和作用;“亦能覆舟”则表明任何破坏生态系统平衡的活动都将受到生态系统的无情报复。因此,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看,人类的任何活动都必然地受制于生态系统。因此,人类的经济活动必须在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基础上进行。

   生态资本保值的基本涵义是生态资本的保护和修复。生态资本增殖的基本意义是生态资本在量上的累积和质上的发展。生态资本是一种总体上很难替代的基础性资本,具有明显的公共产品特征,生态资本的丧失会使其它资本失去依托,变成空中楼阁。绿色经济学认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采取更加有效的系统办法,充分体现生态资本的基础性作用。人类的任何经济活动,都必须遵循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态资源的再生规律。这种要求内在地规定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等所有社会活动,都建立在优先考虑生态资本的基础之上。

  “生态人”假设是绿色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绿色经济学认为,与绿色经济兴起、发展及其内在规律逐步显现相对应,是人的行为特征发生了历史性重大变化,在“经济人”特性基础上,“社会人”、“生态人”特性开始形成,突破了经济人的狭隘自私,向更高阶段演进。“生态人”就是具有生态理性,在确保生态效益的前提下追求其它经济社会效益的人。

  作为生活在自然环境母体中的一个生命物种,人的生命完全受制于自然环境。离开了与自然界的良性能量转化与交换、信息交流与互动,人类一天也不能生存,更谈不到什么经济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首先是“生态人”,即人首先是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生态系统也是人自身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生存与发展都必须建立在两者的协调平衡、良性互动基础之上,其所有活动都必须有利于而不是破坏生态系统的协调平衡。“经济人”这个社会属性,完全是建立在“生态人”这个自然属性基础之上的;“经济人”的追求和活动,当然也是建立在“生态人”基础之上,并以其为载体。“经济人”活动的合理边界,是“生态人”良好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超过了这个边界,就是自掘坟墓,就需要“生态人”挺身而出予以纠正。

  根据绿色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原理,认清人的“生态人”属性及其“经济人”载体、基础和目的的重要地位,以及“经济人”活动的自然边界,就构成了生态文明以及政府绿色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二、明确构建政府绿色管理的基本路径

   根据绿色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假设,解决深层问题,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政府绿色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和路径,就是在理论和实践上全力推进以下四个转变:

   一是行为主体假设的转变,从单一的经济人假设向以生态人假设为基础的三重假设(生态人、经济人、社会人)转变。绿色经济学关于“人”的假设相对于传统经济学关于“人”的假设的变化,反映了经济学中有关“人”的理论假设内容的历史性转变。古典经济学是以“经济人”假设为其理论前提的。绿色经济学对此做了重大修正,提出“经济人”假设要由“生态人”、“社会人”进行制约和完善。绿色经济模式中的人是“生态人”、“经济人”和“社会人”的统一。因此,政府的管理和服务,必须高度重视、反映和全力满足“人”的生态需求和社会需求,注重对“经济人”行为的生态边界、社会边界的保护和控制。

  二是资本结构的转变,从单一资本结构向以生态资本为基础的,由生态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组成的复合资本结构转变。与以往任何经济时代不同,绿色经济时代的资本体系更加复杂,它包括生态资本、知识资本、物质资本与社会资本。其中生态资本是基础,知识资本是关键,物质资本是支撑,社会资本是保障。生态资本的天生的公共性决定,其基础性地位和保值增殖的根本要求,主要应由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机构来反映和代表,政府必须千方百计把这一根本要求充分表达出来。

  三是成本结构转变,由外部性向内部性的转变。传统工业经济带来的主要问题是外部不经济性,环境污染是其典型特征,其实质是对人和自然的漠视与不尊重。表面看来,外部不经济性是一种物品或活动对周围事物产生的不良影响。但从经济学角度深入分析,外部不经济性在实质上是私人成本社会化,它把企业和个人盈利建立在他人损失的基础上,私人并没有承担他给社会带来的所有成本,这显然不公平不合理。从社会整体角度和绿色经济学角度看市场和单个企业的所谓外部不经济,那是局部利益损害了整体利益、物质资本损害了生态资本,是大生态系统和绿色经济效益的整体损失即总体不经济行为。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根本出路,是按照绿色经济学的生态资本基础性理论,使私人承担其带来的全部成本,使之内部化,也就是把人为排斥在经济系统之外的资源、环境、生态等生态资产“内化”为经济要素,并建立确保“内化”的绿色市场机制和政府管理体制。换言之,构建政府绿色管理必须切实管好“公共地”,克服“外部不经济”,在“内化”上下功夫,保证把转嫁给社会的私人成本“归还”给私人。

  四是效益结构转变,由单一效益取向向综合效益取向转变,由当代效益取向向同时兼顾代际间效益转变。经济社会的整体效益主要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是一个有机整体。传统经济往往片面强调经济效益而忽视其它效益,自觉不自觉地割裂其内在联系,陷入畸型发展。绿色经济遵循整体效益规律,追求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追求生态、经济、社会整体效益的最大化,而不是片面的只顾一种效益,损害其它效益。构建绿色管理,就要以绿色效益最大化为根本取向,注重生态效益,注重三大效益的协调转化。

  总之,“四个转变”为构建政府绿色管理提供了基本要求和路径,依循这个指向推进政府管理整体转型,将为绿色管理开辟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把握构建政府绿色管理的战略着力点

  按照“四个转变”的基本要求和路径构建绿色管理,是一个逐步展开的系统工程。就全局和当前急迫需求来看,要紧紧抓住以下几个战略着力点。

  (一)设立“绿色高压线”,强制性“抑黑促绿”

  生态资本是绿色经济的基础,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是生命线。因此要设置保护生命线的绿色高压线,谁危及或破坏生命线,就必须受到应有惩罚。

  第一,系统设置市场准入的绿色门槛。包括各种绿色技术、质量、安全、消耗、环境、程序等各种规范标准。举凡兴办企业进行生产活动、购买商品进行消费、筹集资金开发建设,都必须遵循这些规范。亟需加快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依法对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的全过程进行绿色监管,严格控制和禁止高能耗、高污染、质量低劣、不符合生态安全和卫生标准产品的生产与消费。

  第二,建立强有力的惩治机制,实现惩罚机制刚性化。必须坚决保护和鼓励绿色生产和消费,重点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要通过重税、取消财政补贴等办法迫使经济主体放弃高污染、高浪费的经济行为。关键是把好宏观调控的三道闸门即信贷政策、环保执法和土地政策。信贷政策要作较大结构调整,严格限制和逐步减少对传统产业的支持,提高绿色投入。

  第三,坚决抑制浪费性、挥霍性、野蛮性、破坏性高消费。禁止过度包装、豪宅建筑、贪大求洋、挥霍吃喝、奢华无度、暴殄天物。研究开征消费税,对过度消费课以重税。在政府采购中设置“环境壁垒”,推行绿色办公。按照建设节约社会的要求,鼓励绿色消费。特别鼓励节约资源的人居结构,发展以节能、低耗、环保能源为主的交通工具和交通方式。

  (二)推进成本结构转变,整体实现生态成本内部化

  把包括资源环境在内的生态系统价值化、资本化和内部化,是解决传统发展弊端的根本出路。必须运用市场、法律、政策等综合手段,坚决把生产者转嫁给社会的生态成本内化为其私人成本,迫使企业不得不进行技术创新和经济转型。

  一是通过资源价值化把矿产等自然资源内化为经济要素,实现资源的有偿使用和高效利用。可行办法是实施资源开采权交易,通过进入市场交易使其价格正确地反映全部社会成本。针对当前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混乱、回采率偏低、矿难频发、浪费严重、利用效率不高等严峻问题,必须科学设置回采率、综合开发、安全保障、利用效率指标体系,全面实行矿山开采权拍卖。

  二是建立严格的环境责任追究机制,把污染等负外部性纳入企业成本。主要是开征环境税、严格排污收费。目前我国对煤、石油、天然气、盐等征收的资源税以及城镇土地使用税等,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环境税。排污费和超标排污费的欠征、漏征数额很大,使排污费政策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要尽快完善和坚决执行排污收费制度,罚就罚到伤筋动骨直致倾家荡产,罚就罚到丢官失爵,使污染者不敢造次铤而走险。严肃查处环境、土地、资源违法行为,加强行政监察和责任追究,重点解决群众反应强烈、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

  (三)抓住结合点,追求绿色效益最大化

  只有使企业及其他行为主体能够通过发展绿色经济获得更大利益,绿色经济才能获得强大持久的根本动力。各种利益的基本结合点就是绿色经济技术模式,比如循环经济、生态农业、绿色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生态旅游业等公共产品特性明显的绿色产业。另一个重要结合点就是绿色激励机制。要加快建立绿色激励制度,包括绿色财政、金融、税收和投资制度,鼓励和支持各类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绿色产业的发展,严格限制直至严厉禁止高消耗、高污染、高浪费的传统产业的发展。建立政策性银行支持企业进行有益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投资,建立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补贴制度,补贴商业银行因为支持绿色经济项目在利率上的损失。对保护环境的绿色产业实行低利率贷款或政府贴息补偿,免交或少交税。设立引进外资的绿色准入门槛,着重吸引符合国际环保标准的国际绿色投资,拒绝污染性、浪费性国际投资的进入。在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之间无法有效协调和转化时,就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生态利益优先的原则进行取舍。在已经达到总体小康生活水平的条件下,舍弃一些经济利益只会一时影响物质富足程度,但是如果舍弃生态利益则会长远损害人们的生存基础。生态优先原则已经具有了付诸实践的基本条件,生态资本的保值增殖与可持续开发利用也应成为判断是非成败的一个基本标准。

  (四)深化改革,建立绿色经济管理体制

  坚决改革一切不适应绿色经济发展要求的旧体制,构建推进绿色经济发展的强大持久的体制性动力。在环境法规标准制定、环评审批、干部政绩考核等方面提出新要求,健全新机制、设计新制度。注重加快生态立法的步伐,通过法律规范约束经济活动。建立健全有关绿色经济发展的各项管理制度,比如现行的各项环境管理制度、自然资源权属管理制度、有偿使用制度和使用权(产权)流转制度、绿色GDP制度和干部的绿色考核制度等,逐步形成绿色经济管理制度体系。同时,加快市场经济的绿色改造,建设绿色市场经济体制,政府运用税制、补贴、法律、监督等手段,把资源、环境成本内化为生产者的成本。

  (五)实施绿色战略管理,推进绿色城市化和生态工业园、农村生态庄园建设

  发展战略调整具有全局性作用。坚决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意义重大。

  第一,转变城市化战略,推进绿色城市化。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现在远远不适应世界和国内发达地区的城市化潮流,大体仍旧沿袭工业文明的城市化老路。小康城市人居环境绝不只是大水泥房子,而是一种生态文明、知识文明的全新生活方式。世界城市发展的主潮流是生态化、信息化、人文化,生态城市、数字城市、知识城市、家园城市、特色城市应成为我国城市化的目标模式。

  第二,以生态工业园建设为突破口,把工业发展转入循环经济轨道。生态工业园区是发展绿色工业的重要基石和有效载体,是由传统工业向绿色工业转型的重要形式和实现途径。现有的工业园区是生态工业园区的雏型和初级形态,需要运用工业生态学和循环经济理论,对工业园区进行生态化改造升级,并指导新园区建设,实现工业园区向生态工业园区的跃进。

  第三,以生态庄园建设为载体,推进我国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变革。我国庞大的人口规模和资源环境条件,决定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走知识型生态化之路,按照绿色经济的原理原则,大力培育发展农村生态庄园,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生态庄园的实质是生态农业和绿色生活方式良性互动的生产生活方式。庄园既可聚族而居,保持村落模式,也可建在农场、林场、养殖场,形成新型别墅式农居模式。各具特色的生态庄园均绿树成荫,鸟语花香,鸡犬相闻,小桥流水,空气清新,环境优美,质朴自然,是亿万农民赖以生存、又可祖辈相传的绿色、富裕、和谐的美好家园,是对我国几千年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和近几百年世界工业化农业发展模式的根本性变革,是对接新文明的农村社会形态,应该积极探索发展。

   (六)以绿色标准为现实抓手,把绿色管理落到实处

  绿色标准是按照生态文明和绿色经济的理念制定的,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全社会必须执行的具体规范,它是推进绿色管理的具体抓手,是支撑绿色经济和绿色社会的骨架。全面推进政府绿色管理,必须重视绿色标准体系的制定与实施。在生产领域,制定推行绿色产业、绿色园区、绿色企业、绿色产品标准;在消费领域,制定推行绿色宾馆、绿色饭店、绿色商店标准;在社会领域,制定推行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社区标准;在政府领域,广泛推行绿色机关、绿色采购、绿色办公、绿色服务、绿色考核标准;在全社会各领域开展“绿色十佳”评选、创建活动,实现绿色转型的典型引路、整体推进。●行

 

[参考文献]
[1]张兵生.绿色经济学探索[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2]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N].中国经济时报,2004-01-12
[3]莱斯特·R·布朗.用战争动员方式实施B模式[N].中国环境报,2004-05-12

(作者单位:太原市人民政府市长,太原030000)
(责任编辑 安邦)




关于杂志  |  联系我们  |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 京ICP备:06058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816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自2013年5月16日起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