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03年8月朴贞子与金炯烈合作出版了《政策学概论》(延边大学出版社)这本概论性的论著后,两位著者又共同撰写了《政策形成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该书以《政策学概论》为基础,融合更多、更新的相关理论及成果,并结合我国的实际,着重阐述了政策制定理论及模型。该书是对政策学的重要分支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著作。
作者之一的朴贞子女士前后获得过法学学士、硕士和行政学博士学位,拥有很好的公共政策理论研究领域的学科知识背景,具备较强的研究能力。近10年来,她在公共政策理论,特别是公共政策制定理论及模型研究领域取得了不少成果,现为青岛大学公共管理系主任,青岛大学MPA教育中心副主任,中国行政管理学学会理事。留学韩国期间,与韩国学术界同仁进行了广泛交流,积累了较丰富的前沿知识。另一位著者金炯烈先生现任韩国政策论坛会长、韩国政策研究院院长,曾任韩国政策学会会长,是韩国政策学、行政管理学界的名人,多年来,他积极推进与我国学界的广泛交流。
《政策形成论》的特点和创新之处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扩展了政策学研究的领域
目前,国内学界对政策制定理论和模型研究,一般在政策学概述中分散地论及,尚未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该书大量吸收了国内外政策理论的研究成果,以开放的思路、开阔的视野,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政策制定理论与模型。该书主要由政策学概述、政策系统、政策研究的基础、政策议程、政策模型及相关理论、理性的政策决定、渐进的政策决定、直感的政策决定、公民参与的政策决定、相对的政策决定和中国政策制定过程共十一章构成。该书在注重质的分析的基础上,辅以量的分析和比较分析方法,探讨了政策形成过程的内在规律,并通过列举众多生动的事例,增强了该书的可读性和应用性。
二、对政策学原理“本土化”做了有益的尝试
我国政策学界近年来在扩展政策研究的外延的同时,为政策学的本土化倾注努力。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我国已经认识到西方管理学对国家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并且以极快的速度加以引进。但其外延的扩展尚需要通过更为全面的学习和管理经验的共有等途径实现。而且除了积极引进西方理论,还要为学问的本土化即怎样把它应用到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进行钻研和探讨。在这个意义上,此次由两位著者共同撰写的《政策形成论》可谓是对我国的政策学研究做出了不少贡献。政策模型研究是属于方法论的范畴,因此引用和借鉴西方政策理论,对我国政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书大量借鉴西方政策理论,力求使其联系我国的实际,对政策学原理“本土化”做了有益的尝试。
三、理论体系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在书的前几章概述了政策学的基础理论。第一章至第三章阐述了政策的概念、政策系统、政策环境、政策研究渊源、政策研究基础、现代政策研究组织以及政策学的特征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这种基础理论知识是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
该书对决策过程做了较深入的研究,将政策议程用单独章节加以论述,包括政策问题、政策议程的设定、方案规划和政策合法化等环节。基于决策前一阶段的议程过程颇为复杂,特地提供了有关理论模型,以助读者阅读。
该书将寻找有效决策的途径作为中心议题。从理性的政策决定、渐进的政策决定、直感的政策决定、公民参与的政策决定和相对的政策决定等方面加以论述。由于各种方法各有长短,所以从相互补充的观点出发,提出了相对的政策决定的理论,以期最大限度地提高其效益。
最后一章阐述的中国政策制定过程的特征及经验,也很有特色。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在政策环境方面有着明显不同。为此,该书在对西方决策理论进行评析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国政策制定过程的特点、党和政府在长期的政策实践中形成的政策制定的基本原则,以及地方政府的决策程序等,探索了政策制定过程的内在规律,从完全的合理性、有限的合理性、非合理性以及整合的合理性出发,提出了不同的政策模型,为政策科学化、有效化提供了理论依据,推进了我国政策理论的研究。
当然,该书还存在一些需要加强的地方。如采用的分析方法有些缺乏逻辑分析,对不同政治体制下政治运作过程的差异的描述还不够。建议在研究中作进一步修改、补充和完善。
(作者系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秘书长、研究员,北京10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