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4年底,本刊第12期刊发了一篇题为《公共政策失灵:政策分析的一个新领域》的文章;2005年3月,人大复印资料《公共行政》第3期予以全文转载。这篇文章从7个角度对公共政策失灵与政府失灵这两个看似相近的概念进行了细致区分,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公共政策失灵作为一个独立学术概念和公共政策分析新领域的地位。此后,对公共政策失灵的很多研究都以这篇文章为借鉴,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诠释和丰富着公共政策失灵的内涵与外延。
时隔6年之后,2010年1月,文章作者汤敏轩博士出版了《转型中国公共政策失灵研究——基于组织整合理论的系统分析》一书。那篇文章提出的公共政策失灵研究框架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充实、丰满与创新,这或许意味着,公共政策学科将增添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正如该书序言中所指出:“作者对公共政策失灵的表现形式、种属类型、判定标准、形成机理、责任归属、纠正思路等进行了全面系统和细致深入的分析,初步形成了公共政策失灵研究体系”。
说起公共政策失灵,人们其实并不陌生:房价越调越涨,矿难不绝于耳,欠薪屡禁不止……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鲜活事例,都是公共政策失灵的真实写照。作者正是从这些大众熟悉的案例出发,将公共政策失灵这一学术概念用通俗的语言娓娓引出,并将案例分析贯穿全书始终,使得这部学术专著更加贴近民生实际。在理论上,全书以系统科学、管理科学及公共管理学专家李习彬教授开创的系统组织整合理论为主线,将该理论完整地运用于分析当前中国的公共政策失灵现象,通过组织整合理论与公共政策实践的碰撞,书中很多地方都闪现出思想的火花与理论的魅力。
细读全书之后,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幅清晰的公共政策失灵研究体系,而且从字里行间不难看出,这本书是作者用心创作的成果,不失为公共政策分析领域的一部学术性与实践性兼备的新作。
一是概念新。通过从10个角度对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社会失灵、公共政策失灵等相关概念的辨析,作者给出了公共政策失灵的描述性定义,即“一项公共政策的实施结果偏离了政策制定者实际预想的目标,或对目标群体等造成了非预期的负面影响”。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作者将其定位为“描述性定义”是恰当的,因为概念的实质性涵义还需要经过长期实践的磨砺方可得出,但它为全书乃至公共政策失灵研究铺垫了不可或缺的概念基础
二是理论新。组织整合理论是李习彬教授基于一般系统论所提出的理论体系。所谓组织整合,是指“系统组元之间相互作用形成或维持整体,以实现各部分之间较为稳定的关联过程与状态”,组织整合理论体系由非完全整合理论、三元整合理论、三层设计理论、规范行为理论以及熵-信息理论等构成。作者基于组织整合理论构建了全书的分析模型,即公共政策有效性(成功或失灵及其程度)由公共政策系统组织整合的性质、程度、方式、层次、信息流、外部环境等自变量及其相互间关系决定。这一模型综合了组织整合理论与公共政策学的基本原理,为转型中国公共政策失灵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范式。
三是体系新。传统的公共政策学教科书大都按照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反馈、终结等不同阶段来设置章节,该书则大胆突破了上述传统体例。在章节设置上,从公共政策失灵观察镜头的由远及近和组织整合理论的不同分支理论进行编排设计,同时又在部分章节的具体论述中融入了传统的分阶段政策研究模式。两种体例在书中结合得较为紧凑流畅,令人耳目一新。
四是案例新。虽然是位30岁出头的年轻人,但作者北大博士毕业后已先后在省级地方政府与资本市场国家监管部门工作,积累了一定的公共行政实务经验,对公共政策运行过程的了解也更真实、更具体。作者选取了抑制高房价、遏制矿难、治理欠薪、防范金融危机等近年来出镜率颇高的公共政策作为典型案例贯穿全书。这些案例之所以时发时新,不仅因为事件频繁发生,还因为有关部门针对这些事件制定的公共政策频繁出台,两相对照,更显本书研究的时代感与必要性。当然,书中部分案例的研究还可以更加深入,一些案例的观点评析也可以再作进一步探讨。
总的看,汤敏轩博士的《转型中国公共政策失灵研究》是近年来公共政策学科的创新之作,相信不同的读者在阅读本书时都会有所收获。
(作者单位: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社长兼主编,研究员,北京10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