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30周年 >> 刊文集萃 >> 书讯 >> 正文

评《国有企业改革新论》(2005年第4期)

发布时间:2015-7-25  来源:本站

  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什么?理论渊源又是什么?对这些问题如果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无法回答清楚的;国有企业改革也是非常现实的问题,不进行实地考察也是无法说清楚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冷兆松博士的新作《国有企业改革新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在这两个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该书的基本理论贡献是,在探索中国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的研究框架上,比较全面和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所有制实现形式理论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理论的基础性地位。该书的理论创新主要表现在如下六个方面:

  第一,系统揭示了马克思恩格斯所有制实现形式理论。该书从八个方面研究了马克思恩格斯所有制实现形式理论:(1)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中考察和研究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基本方法;(2)所有制实现形式、所有制主要实现形式的概念;(3)所有制实现形式的类型;(4)不同性质所有制的实现形式之间变换和更替的否定之否定规律;(5)同种性质所有制的不同实现形式之间变换和更替的“色层”(多样性)理论;(6)所有制实现形式和所有制本质的相互关系;(7)所有制实现形式和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相互关系;(8)所有制实现形式正当性和合理性的历史暂时性理论。

  第二,系统揭示了马克思恩格斯国有制理论。该书指出马克思恩格斯的国有制理论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国有制的起源。国有制是生产力发展(分工社会化)的必然结果。国有制起源于古典古代的城邦制的奴隶社会初期。国有制作为所有制的一种实现形式,自产生之日起就长久为私有制所利用。(2)关于资本主义及其以前社会的国有制。对国有制的形式和国有制的所有制性质应该作严格的区分,任何形式的为私有制所用的国有制都不具有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性质;符合生产力社会化发展要求的资本主义国有企业,是从资本主义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化的所有制实现形式演进过程中的临界点。判断国有制的历史进步性和经济合理性的标准是,看其是否顺应生产力社会化的发展要求。(3)关于社会主义国有制。国有制可以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一种、但并非惟一的实现形式;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在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在哪些领域、于何时、以何种途径、采取何种形态的国有制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在生产力的发展日益社会化的条件下,国有制(国有企业)的存在和发展是有其客观必然性的。社会主义国有制必须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否则,国有制就没有经济合理性。

  第三,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实现形式理论出发,系统论证了公有制实现形式由“二元”论转向“多样化”论、公有制主要形式由国有制转向股份制的理论观点。

  第四,在系统论述“三个有利于”科学内涵和内在关系基础上,提出以“三个有利于”判断国有企业改革是非得失的基本方法和简明方法。

  第五,从公有制主要实现形式理论出发,系统论证了股份制是我国国有经济战略调整主要微观基础的政策主张及其推进方式。

  第六,以典型个案研究和判断抽样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全面揭示了西方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的九个普遍性特征:战略性扩张和战略性收缩之间交替变化的规律性,“扩张—收缩”的周期性波动,其波长和波幅的不确定性,国有经济分布领域、规模和比重的非锁定性,不同国家国有经济战略调整曲线的不可重合性,非常时期和正常时期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决定性因素的差异性和复杂性,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的八个战略类型。作者还坚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分析了所有这些规律和特征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可借鉴性问题。这是有助于从理论上驳斥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西化”观点的一种颇具启发性的基础性研究。

  总之,由于著作的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所有制实现形式的论述,特别是结合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现实问题来阐述,因而使该书显现出重要学术价值和重大现实意义,是一部有较深厚学术功底的力作,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选择也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本文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关于杂志  |  联系我们  |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 京ICP备:06058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816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自2013年5月16日起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