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书坚同志是一位工作阅历比较丰富的机关工作者,曾在大型国有企业担任领导工作,对国企经营者任职行为和企业制度环境有着切身体会。后来先后担任过政府和党委领导,分管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工作,这一经历使他从管理者的角度,对国企改革及国企经营者管理行为特点,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围绕国企经营者任职生命周期问题,展开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本书是在王书坚的博士论文《国有企业经营者任职生命周期及制度环境设计》基础上修改而成的。
加强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建设是搞好国有企业的关键环节,也是各级党委政府、学术界乃至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国有企业经营者任职生命周期及制度环境设计》一书,通过系统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理论,结合我国国有企业实际,研究了国企经营者任职生命周期问题,提出了通过国有企业制度环境设计来影响和延长国企经营者任职生命周期的对策和措施,可为各级领导制定有关政策,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借鉴。同时,对于国企经营者来讲,认识自身存在的任职生命周期现象,有利于他们积极主动地扬长避短,有针对性地超越自我,延长自己的管理生命。因此,王书坚的这一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创新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在我看来,本书主要有以下创新之处:
一、提出了国企经营者任职生命周期问题。总裁生命周期理论是国外学者首先提出来的。美国学者艾特森(Eitzen)和惠特曼(Yetman)、汉布瑞克(Hambrick)和福克托马(Fukutomi)等先后作出了重要贡献。本书在研究吸收国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制度变迁理论出发,对我国国企经营者生命周期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结合我国国情率先提出了国企经营者任职生命周期问题,分析了导致这一周期存在的原因,并提出了通过制度环境设计影响和改变其生命周期的对策。这是目前国内国企经营者任职生命周期规律研究方面较为系统、较有深度的研究成果。
二、运用制度变迁理论对国企经营者任职生命周期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国企经营者任职生命周期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反映了国企管理工作和领导行为的一般客观规律。本书对导致国企经营者任职生命周期存在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六个方面因素:国企经营者利益集团逐渐向利益独占者转变、逐渐形成新路径依赖、企业内部寻租行为不断加剧、机会主义行为逐渐增多、国企经营者退出障碍逐渐增大、潜在利润内部化不断延缓,最终形成了国企经营者任职生命周期。
三、提出了国企经营者任职生命周期“拐点”理论,探讨了识别、判断国企经营者任职生命周期“拐点”的方法和途径。及时认识和判断“拐点”,对于影响和改变国企经营者任职生命周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书认为,每一个国企经营者任职生命周期都表现为由盛而衰的过程,这种过程都有一个“拐点”,尽管其任职生命周期的长短是不同的,“拐点”出现的时间也不一样,本书还在研究分析国企经营者任职生命周期“拐点”的六项特征基础上,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提出了识别和判断国企经营者任职生命周期“拐点”的方法:量化分析的业绩指标和定性分析的评议指标相结合,并通过趋势图支持识别和判断。
四、研究制定了影响和延长国企经营者任职生命周期的制度环境设计方案。国企的制度环境是国家(或政府)层面的制度安排。本书提出,政府(国企所有者)要通过制度环境设计改变国企经营者任职生命周期,并促使国企经营者的行为朝着所有者所期望的方向变化。同时,根据国企经营者任职生命周期形成的原因,提出了改革国有产权制度、完善控制权分配制度、建立充分竞争的市场制度、完善报酬分配制度、改革选拔制度、重视声誉机制的作用、改进任用和退出制度、强化培训制度、强化信息披露制度等九个方面的制度环境设计方案。
五、研究分析了国企经营者利益机制的特点。不同的集团和阶层有着不同于其他集团和阶层的利益需求。搞清楚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利益机制问题,是我们对国企经营者实施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对于加强和改进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管理工作,进一步增强管理措施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本书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国企经营者的效用函数,及其与国有企业效用函数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对国企经营者的利益机制及其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我国国企经营者利益机制的特征和物质需求、精神需求二者之间呈互补关系和替代关系的特点。由于地域、年龄和企业的不同,国企经营者的利益需求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六、建立科学的国企经营者配置机制,加快市场化、职业化进程。合理的国企经营者配置机制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所在,也是影响和延长国企经营者任职生命周期的重要环节。本书结合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实际,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深化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建立和规范经理市场,完善资格认证制度,加快推进国企经营者市场化、职业化进程;实行任期制和契约管理制度;探索实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制度,建立国企经营者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选拔任用和淘汰退出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总之,我认为本书最大的特点不仅在于提出了国企经营者任职生命周期的概念,指出了国企经营者管理行为存在着任职生命周期规律,而且剖析了其生命周期存在的主要原因,找到了识别和判断“拐点”的方法和途径,设计了影响和延长生命周期的制度环境方案。这一成果填补了国内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白,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国企经营者任职规律,有针对性地加强国企领导班子建设,甚至对其他形式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都有着启发和借鉴意义。
当然,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仍在不断深化、发展,国企经营者面临的制度环境也处在变化之中。因此,我们对国企经营者任职规律的认识也将随着国企改革形势的发展而逐步深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本书肯定存在不足和缺陷,有待在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修改、补充和完善。
(本文作者系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该书已由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出版,邮购地址: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东后巷28号,100710。邮购价:1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