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讯]21世纪初,我国开始引入政府绩效评价理论,一些地方也进行了探索性实践,取得初步成果。2007年11月,华南理工大学政府绩效评价中心在全国率先推出“广东省市、县两级政府整体绩效评价报告”,从2008年开始推出《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价红皮书》系列,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该红皮书系列特色鲜明:一是坚守第三方评价的独立性,每年独立完成约3万份绩效满意度问卷的调查。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价实践大都属于政府绩效导向下的目标考核,独立的第三方评价虽在信息的全面搜集方面或许有所不足,但这恰恰是该评估计划的生命力所在;二是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围绕“为什么要评价→评价什么→如何评价→谁来评价”的逻辑思路,研究建立了地方政府整体绩效评价体系,并将我国地方政府职能定位于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公正、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运作成本、实现公众满意;三是较好地解决了理念与技术方面的结合问题,包括地方政府职能的界定、指标领域层选择、具体指标数量及内容的确定等,尤其是指标优选法及层次分析法实现了主观指标与客观指标的互补及互证,富有创新性,使其成果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2011年11月,由华南理工大学政府绩效评价中心主任、公共管理学院郑方辉教授主持推出的《2011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价红皮书》由新华出版社出版。该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广东试验”,研究沿袭了上年度的指标体系,采用包括“对当地政府总体表现满意度”在内的57项指标,并将公众满意度与幸福感合成幸福指数,更加体现公民导向,评价结果被视为地方政府的“年度成绩单”;下篇介绍2010年度全国政府绩效评价实践与进展。
据了解,此项研究已纳入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资助计划,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李文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