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30周年 >> 刊文集萃 >> 书讯 >> 正文

从改革的视角触摸我国人事制度发展轨迹 ——《中国古代人事制度改革研究》简评(2010年第6期)

发布时间:2015-7-25  来源:本站

  千百年来,海内外研究中国古代人事制度史的书籍,如种种“史”、“略”、“志”、“考”等等,浩如烟海。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官吏制度史、文官制度史,更是竞相问世。所有这些,都是历代学者辛勤探索的丰硕成果,为我国当前人事制度改革提供了可贵的借鉴。令人高兴的是,楚刃研究员的《中国古代人事制度改革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1月版),又为这绚丽多姿的官制史苑增加了一抹新的色彩,这就是从改革的动态视角,触摸人事制度发展轨迹。

  该书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在制度史研究中引入改革的理念。它一改平面梳理和系统表述制度条文的方式,着重研究人事制度改革活动,探讨新旧制度的内在联系,展现出一个动态的画卷 。我国从秦代初期建立起完整意义上的封建官吏制度,历经两千多年从未间断改革活动,秦始皇、汉武帝、拓拔宏、杨坚、武则天、姚崇、范仲淹、王安石、金世宗、张居正、康梁等改革即是其中的典型。本书对各种人事制度的萌芽、完善、衰败、改革,进行系统而完整的考察,力求找到其内在联系和发展轨迹。比如,由于魏晋世族实行九品,把持荐举,隋唐初期才革除时弊,创设科举制度。又经武则天、宋太宗发明的“弥封”、 “誊录”,科举制度才更加完善。到了明清八股文禁锢思想、牢笼人才,三大启蒙思想家等人猛烈批判,才逐步创立了现代人事制度。这样,就使人们对科举制度有一个从兴起到完善,从衰败到改革的动态认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几个静态条文的认知上了。

  该书又一个鲜明的特点,是在研究内容上视野开阔。古人的“史”、“略”、“志”、“考”等,大多局限于直接表述制度条文,新版官吏史、文官史则多从当时经济、 政治和文化说起;而该书在上述基础上又进行了较大扩展,主要是探讨关于制度改革的思想和理论。因为任何改革不仅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的需求,也必然伴随着思想理论的激烈交锋。该书着重研究了秦代《为吏之道》、汉代《人物志》以及历代思想家如王充、司马光、丘濬、巍源、龚自珍、梁启超的用人主张,揭示了当时制度改革的舆论准备。例如魏晋立九品中正制只重门第,不重德才,遂遭到当时刘毅、卫灌、刘实、沈约等人的集中批判。刘毅就指出:“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结果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导致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98)正月,诏举贤良”(《册府元龟·选举》)之后发展到孝廉、秀才、明经、进士等科,为唐初科举制度诞生进行了舆论和制度准备。

  该书对历史上人事制度的考察持论公允。比如,九品中正制在今天看来是一大弊政,但在魏晋世族形成、门阀统治下是必然的,而且有一个从合理到不合理的演变。其初期本意是要扭转东汉末年官僚名士垄断选举的局面,使大小中正成为负责选举的专职官员。只是到后期又导致豪门世族把持选举,以至“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又如科举制度,既要看到它以诗文取士、脱离实际,“八股”腐朽、牢笼人才;也要看到它力求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具有历史性、世界性的开创意义,如它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早已是不争的事实。

  当然,作为一本研究古代人事制度的专著,本书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如对制度的介绍脉络清楚但分析提炼有所不足,对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和新的研究成果的借鉴较为缺乏,有些观点也值得商榷。这些都有待作者今后进一步补充完善。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古代人事制度在世界人事制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其内容最丰富,史实记载也最为完整。本书从改革的视角,对这一制度进行了简明扼要的梳理,这无疑对当今我国人事制度的改革实践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作者单位:山西省社科院政法所,太原   030006)


关于杂志  |  联系我们  |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 京ICP备:06058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816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自2013年5月16日起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