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30周年 >> 刊文集萃 >> 书讯 >> 正文

难舍的乡村情怀 热切的民主追求——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农村政治发展模式的选择与优化研究》(2011年第12期)

发布时间:2015-7-25  来源:本站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村民自治制度在中国广袤的绿色田野上悄悄地生长起来,引起了中外学者广泛的关注。20多年来,村民自治制度从理论到实践,从试点到全面推开,有力推动了中国农村政治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农村政治发展模式。2011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季丽新和南刚志合著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农村政治发展模式的选择与优化研究》一书,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政治发展模式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和总结,肯定了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的特色和经验,对未来中国农村政治发展发展模式的变革和优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全书渗透着作者对事实的尊重,对农民的关怀,对民主的关切,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心忧天下的文化传统。

  作者进行了大规模的田野调查,建构了基于事实和经验基础上的问题、概念、观点和理论体系。田野调查涉及全国20个省级行政区的72个村庄,分布在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西部地区共有5个,分别是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中部地区共有8个,分别是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内蒙古;东部地区共有7个,分别是北京、天津、河北、辽宁、江苏、浙江、山东。课题组综合采用统计数据、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参与和非参与式观察、调查员填写调查问卷等多种研究方法,各种方法相互补充、相互印证,深入描述和评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的生动图景。

  中国社会是以乡村为本的社会,中国文化是以乡村文化为本的文化,农业是中国的国命所寄,农村状况的好坏关系到中国的全局。作者站在农民的立场上,高度评价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形成的“乡政村治”政治发展模式,这一模式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市场化和政治民主化背景下实现农村政治现代化的必经阶段,是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新政治治理模式。这种政治发展模式不同于西方农村政治发展模式,显示了独有的特征,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政治发展类型。同时,为了进一步维护农民的利益,保护农民的权利,作者主张,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深入和农民民主意识的提升,要建立农村民主自治模式,这一模式是在原有模式基础上的突破,把村级民主自治提升为乡村两级民主自治。这一新模式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村民自治制度、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乡镇民主自治制度为制度支撑,以农村公民社会和农村公民文化建设为社会和文化基础,把民主和自治两个价值目标融合起来,是农村居民根据法律充分享有自主管理农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基层民主制度,是农村治理的更加有效的方式。

  作者对农村基层民主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作者鲜明地指出,在农村政治发展中,如果采取抽象化和概括化的视角,可以认为农村政治发展的目标是农村基层民主的实现,即农村民主制度的完善、农村民主程序的规范、农民民主习惯的形成。从作者的论述中可以看到,农村基层民主为农村提供了保障农民权利自由和协调利益矛盾的制度平台,正在引导农民过上理性的政治生活。从长远讲,农村基层民主既有利于农村经济进步,又能促进农村政治稳定。伴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中国农村政治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农民开始与民主进行亲密的接触,自治走进农民的家园。然而,以往单兵独进式的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已经走到了尽头,要把其置于新农村建设宏伟战略中,在新农村建设中稳步推进基层民主。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内部组织和规范的同时,要彻底改变乡镇管理体制,从村级民主走向乡级民主,积极构建基层民主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根基。

  今天,农村政治发展任务依然艰巨,农村正式民主制度短缺和被曲解的现象严重,非正式制度侵蚀和绑架农村正式民主制度,扭曲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农民政治权利仍然受到一定的挤压,农民的一些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农民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受到影响;农民的政治认知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功效感还要进一步加强,农民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依然薄弱。这一切都表明,农村依然承载着发展农村基层民主的重任。这些问题是农民自身所无法完成的,希望有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走向田野,与农民浑融,共同推进中国农村政治的进步。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人文学院 北京 102249)


关于杂志  |  联系我们  |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 京ICP备:06058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816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自2013年5月16日起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