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30周年 >> 刊文集萃 >> 书讯 >> 正文

《公共管理学》评介(2009年第4期)

发布时间:2015-7-25  来源:本站

  近些年来,“公共管理”的概念已经被学界广泛接受,各种版本的《公共管理学》也出了不下十余种,而徐双敏教授主编的《公共管理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却能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重印,惊诧之余仔细阅读,觉得这本《公共管理学》的确有自己的特色。

  第一,搭建了一个比较全面、完整的结构体系。该书涉及公共管理主体、公共管理运行、公共管理技术、公共管理发展这四个最基本、最主要的范畴,同时能够体现四者之间的逻辑联系。公共管理主体研究部分清楚阐述了公共组织的构成,指出公共组织包括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而非政府组织又由多类组织构成。该书利用图示对国内外的非政府组织构成分别进行阐述,简洁、直观、实用,这在已有各种版本的同类中是不多见的。现实中,公共管理运行涉及的内容非常多,不同版本的分歧也比较明显,该书的这部分研究主要选取了公共政策、公共管理中的法治、应急管理、公共财政管理等四个重要方面的内容进行阐述,这其中有传统的核心内容如政策、法治、公共财政等,也有应急管理这样反映最新的研究和改革成果的内容,在全书篇幅一定的条件下,这样的取舍是比较合适的。在研究公共管理的技术方法部分,该书为公共组织的形象管理设置了单独一章,而且对电子政务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也是比较新颖的结构安排,同时也比较全面地展示了公共管理的特色。在公共管理发展部分,该书既从一般意义上研究了公共管理改革的历史意义,也专门研究了西方的新公共管理运动、研究了中国的政府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并对公共管理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上述内容编排表明,作者对公共管理具有自己清晰而不乏深刻的理解。

  第二,紧密结合了中国的改革实际,反映了中国最新的行政改革成果。作为一本专门研究公共管理的教材,反映中国相关领域改革成果应该是责无旁贷的。该书比较系统地加入了有关行政改革方面的内容,阐述了中国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这三类非政府公共组织各自的特征、作用以及分类。在公共管理发展部分还系统研究了中国的事业单位改革,这也是已有教材中少有的。另外,该书对中国的政府职能定位、中国的《公务员法》、中国的地方政府、中国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中国的电子政务发展沿革以及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等都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第三,研究了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和前沿问题。由于“公共管理”不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是“新生事物”,所以对“公共管理”这个最基本的概念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该书绪论对“公共管理”概念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综述,对国内外各种不同方法、不同观点对“公共管理”的研究定义进行了梳理,比较了作为学科的公共管理与作为管理活动的公共管理的联系区别,同时清楚地指出了作为教育部本科专业一级学科的“公共管理”与作为学术研究对象的“公共管理”的区别,这也是同类教材中所没有的,充分显示了作者对“公共管理”概念理解的全面与深刻。该书还能够敏锐地反映当前公共管理的前沿及其发展,书中有关事业单位改革,社会团体及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等内容,有关政府应急管理、公共组织的形象管理、电子政务等内容,都是近些年中国行政改革的前沿“地带”,也是公共管理研究关注的重点。

  第四,比较好地体现了本科教材所需的严谨性和严肃性。编写教材是非常严肃的工作,完成一本高质量的教材应该不是一件轻松的工作。而作为本科专业主干课程的《公共管理学》教材更为特殊,它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学科定位,即需要与行政管理有区别,又需要保证本科教学系统性的要求,该书作者对此有十分明确的认识。另外,该书的学术态度是严肃的,不仅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清晰、精炼,而且非常注意各种概念的权威性。该书所涉及的所有中国的行政改革史实,都出自官方权威文献,对分歧显著的一些概念,注意区分了学术观点和官方管理文件的区别,这也就是区分了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的不同,而对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突发事件等国内政府管理文件有界定的概念,都是使用相关的政府文件,这样就保证了教材应有的权威性和规范性。

  相信正是上述突出的特点吸引了众多的读者。当然,该书的结构体系及概念诠释都还只能是一家之言,也不是没有商榷的余地。对于公共管理这样一个正在兴起中的理论而言,见仁见智原本就是正常的。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100871)


关于杂志  |  联系我们  |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 京ICP备:06058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816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自2013年5月16日起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