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30周年 >> 刊文集萃 >> 书讯 >> 正文

大型工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治理:一种新的探索——评胡象明的新作《大型工程的社会稳定风险管理》(2014年第4期)

发布时间:2015-7-25  来源:本站

  胡象明教授关注大型工程对社会稳定造成的风险及应对政策,已有数年。2011年,他率领课题组先后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特殊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及预警模型研究》(编号:11AGL009)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大型工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研究》(编号:11&ZD173),历经两年多的潜心研究,终于化作30万字的力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交出了一份认真而严谨的答卷。

  《大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研究》是为数不多的同类著作中颇具特色的一部。“大型工程社会稳定风险为何反复上演”、“立项-抗议-停止是否已成风险消解的中国模式”、“困境与出路何在”,本书开篇便掷出三个问题,发人深省,也引人入胜。作者亦正是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论述,娓娓道来。

  虽是学术著述,作者却极力摒除学术研究理论化和专业化所导致的枯燥乏味,运用大篇幅的案例分析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在案例选择上,本书覆盖了核电站、化工厂、垃圾填埋场等生活中最易引发公众诟病的几类大型工程,通过专家咨询、实地考察、公众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搜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从危机心理、邻避情节、公共精神、风险机制等多层面进行分析,将大型工程社会稳定风险的起源、表现、特征等如全景镜头般地呈现在读者眼前。2007年厦门PX事件是我国公众成功阻止邻避项目修建的发端,也是公民社会对公共政策及权威形成挑战的警示灯。作者选取“公众参与及公共精神”为论点,深入探讨了传统危机“管理”向现代危机“治理”转型的必要性及其路径。同年,北京六里屯垃圾场建设所引致的居民抗议又一次将“邻避运动”这个舶来品推到幕前。作者管中窥豹,以六里屯为个案,详尽分析了城市化进程中垃圾处理设施的必要性以及由民众此产生的邻避情节评估与对策。2011年福岛核泄露可谓是大型工程风险管理的又一标志性事件。作者特地较多着墨,既着眼微观,以普通公众的风险态度为对象,探索风险认知、情感与行为间关系和规律,揭示公众恐核的种种原因及消解方法,也立足宏观,引入风险社会放大框架,针对福岛核事故所导致的“抢盐事件”,分别剖析了政府、媒体、专家、公众等诸多主体在风险涟漪效应中的角色与影响,为风险的综合治理提出建议。

  较之案例评述,该著作更具亮点的是理论探讨部分。首先,作者紧扣时代脉搏,将我国目前反复强调的“大型工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列为研究重点,在梳理整合当代风险感知理论流派的基础上,分别从利益相关者和社会预期视角构建大型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的评估模型,对现有评估体系进行了修正。其次,作者饱含人文情怀,一方面跳脱传统工程风险分析的技术、经济、环境等角度,立足心理学视野,结合“心理资本”、“心理契约”等容易被忽视却又在公共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概念,对大型工程项目社会风险中公众的心理疏导与管理提出真知灼见;另一方面,独辟蹊径地关注“文化”在意识形态层面对社会风险观和风险治理模式的影响,分析大型工程所涉及的文化冲突及其对公众心理与行为的冲击,指出各行业领域构建良性文化体系的重要性。再次,作者运用广阔的国际视野,观摩大型工程选址这个世界级难题在西方发达国家中的解决方案,试用他山之石攻己之玉,为我国处理好同类或相似性问题提供借鉴。

  纵览全书,从宏观层面的风险评估到微观视角的邻避情节分析,从公共管理领域的公民参与和政府公信力到心理学视阈的心理契约与心理资本,从抽象的核安全文化到核废料的技术管理……学科交叉、理论案例交融的写作方法,既体现了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也较好地解答了大型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是什么问题”、“为何而存在”、“怎样来解决”这几个开篇设问。

  大型工程社会稳定的风险管理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目前能够参考的研究成果有限,故作为新的学术尝试,该著作难免存在不足之处。但正如作者所言:“路在何方,需要我们不断探索”。这一良好的开端,让我们有理由也有信心期待胡象明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奉献更好、更高水准的作品。


关于杂志  |  联系我们  |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 京ICP备:06058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816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自2013年5月16日起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