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尚梅博士著《利率政策有效性研究》一书,已由经济科学出版社于2001年12月出版。该书是迄今研究我国利率政策效应比较系统和全面的一部论著。
《利率政策有效性研究》一书运用实证和规范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按照从抽象到具体、从理论到实际的逻辑次序来论述,总体结构比较严谨,逻辑思路非常清晰。作者紧紧抓住利率政策有效性这一主题,将宏观与微观、国际与国内、历史与现实等方面灵活地贯通到各有关章节中去,使全文看起来显得纵横交错、有血有肉,展示了多方面的内容,包含着非常丰富的信息量。该书从内容上分为三大部分,共11章。第一部分理论篇(第1-3章)。这一部分提出了利率政策充分发挥其调控功能的理论假设前提:在规范、高效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利率由市场决定、利率对经济有调节作用、利率的顺畅传导是有条件的。第二部分实证篇(第4-9章)。这一部分首先运用国际比较的手法,分析利率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中地位、利率政策的运用、特点及其宏观效应;然后深入微观经济主体内部,分析了我国利率政策效应的强弱及其原因。第三部分对策篇(第10-11章)。这一部分在第二部分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增强我国利率政策效应的对策建议;建立规范、发达、完善的金融市场,强化经济主体的市场化行为,建立市场化利率管理体制。
以上三部分由“国民经济市场化与利率政策有效性的关系”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全书,从而增强了全书结构的完整性。正如作者所指出的,国民经济市场化对于一直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来说已不成问题,但对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利率政策效应比较弱与我国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不高有直接的关系,一个经济市场化深度和广度不够、计划体制痕迹很深的国家利率政策效果会受到很大的削弱。《利率政策有效性研究》一书自始至终体现了这一思想。
要使利率政策有效,必须保证利率水平真实地反映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作者首先考察了有关利率决定的理论(第一章),关于利率决定的理论,从政治经济学产生之日起,就开始了此类问题的讨论。凯恩斯之前的传统理论把利率的分析局限在实物市场上,认为利率决定于储蓄和投资的均衡;凯恩斯则把利率放到货币市场上来研究,认为利率决定于货币供求,形成局部均衡利率论;新古典综合派把这二者结合在一起,认为利率由实物市场和货币市场共同决定,提出了借贷资金决定利率论,后来又加入国民收入这一因素,把国民收入放到货币市场与商品市场上,提出了著名的IS-LM曲线分析模型,形成一般均衡利率论。从以上利率决定理论的争论可以看出,无论储蓄投资决定,还是货币供求决定,以及两者共同决定利率的理论,利率的形成机制始终没有离开“利率在市场中形成并由市场供求决定”这个基本前提。一方面,说明市场利率必须是由微观经济主体根据市场资金供求状况自行确定的利率,而不是由政府直接规定的管制利率,只有这样形成的利率,才能及时准确地反应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中央银行以这样的市场利率为参照制定的利率政策才能被顺畅传导,并达到其应有的效果。另一方面,说明管制利率体制下制定的各种具体利率,很难反映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因为中央银行很难代替市场找准市场均衡利率,扭曲的利率水平自然难以达到应有的调控效果,因此必须实行利率的市场化,采取市场行动来取代行政手段的干预。
利率在市场中形成之后,其对经济又发挥着重要的反作用,货币当局可以利用利率杠杆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第二章)。但利率政策的传导机制是内生的,由经济主体的行为决定,如果经济主体缺乏规范的市场化行为,就会阻碍或扭曲利率政策的顺畅传导。因此,货币当局必须搞清楚利率对经济主体的作用机制,本国利率政策要适应利率传导的主渠道,才能使中央银行的利率政策顺畅传导,并发挥其应有的效果。作者在第三章中考察了各种利率传导渠道理论,为以后探讨利率政策在哪个环节受阻打下了基础。同时,由于利率政策在传导过程中有时滞期,因此,货币当局的利率政策一定要有超前性,特别是对于治理已经发生的高通货膨胀和较严重的通货紧缩而出台的利率政策,要充分估计到其效应的时滞性,避免操之过急,用力过猛。否则,不但对治理当前的经济问题无用,反而会成为以后经济发展的障碍。
在第四、五章中,作者从国际和国内的角度对利率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中的地位及其利率政策运用的宏观效果进行了历史的(动态的)和比较的考察,发现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其利率政策的效果显著,我国随着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利率政策的宏观效应有不断增强的趋势。由此作者做出了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越高利率政策越有效的正确判断。
作者在对利率政策的宏观经济效果有了一个基本的判断之后,就深入到微观经济主体的内部,通过对微观经济主体关于利率政策敏感性的实证分析,寻找利率政策有效或失效的各种复杂的原因。主要分析居、民储蓄行为、企业投资行为和金融中介机构贷款行为对中央银行利率政策的敏感性问题,重点对我国1996年-1999年下调利率的政策效果进行实证分析,并对效应强弱的原因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考察(第六、七、八章)。通过分析作者进一步印证,经济的市场化、货币化、信用化程度越高,经济主体对利率的敏感性也就越强。无论是资本市场上人们针对中央银行利率的变动作出资产组合调整引起市场利率变化,还是商品市场上人们针对市场利率变化调整消费和投资需求,都存在一个利率敏感性问题。如果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底,居民的消费和储蓄行为、企业投资行为和金融机构经营决策对于利率的变化就没有足够的敏感性,微观经济主体也不会做出相应理智的市场化选择,自然会削弱中央银行的利率政策效果。
最后在明确了影响我国利率政策有效发挥的症结所在之后,作者提出要增强微观经济主体对利率政策的敏感性,就要强化经济主体行为的市场化、建立和完善金融市场、尽快实现利率的市场化(第十、十一章)。这些显然都是对症下药的对策建议。
可见本书对利率政策有效性和国民经济市场化问题用较大篇幅作了深入研究,充实和丰富了利率政策效应的内容。这本书不是纯粹的理论演绎,而是用事实和数据说话,用平实的语言来阐述利率政策的有效性问题。但该书如果能在微观经济主体利率弹性分析上适当作一些计量模型的检验,将有锦上添花之效。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