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国 甫
在我成长发展的历程中,我最爱以书为友,也结交了很多很好的书友,但能25年如一日,情有独钟,相伴而行,不能割舍的书友,首推《中国行政管理》。我深深感到,它不愧是学子成才的摇篮、团队建设的平台、成果转化的动力。
一、学子成才的摇篮
我之所以对《中国行政管理》情有独钟,情深意笃,首先是因为它把我引上了学习研究行政管理之路,并激励着我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前行、辛勤耕耘、享受收获。1985年,湘潭大学创办行政管理专业,学校安排我这个刚刚本科毕业的青年教师作为该专业的主要教师之一。我当时很犹豫,没有多大信心担当大任。一是因为我本科学的是哲学专业,与行政管理学几乎不搭边;二是因为没有多少资料可查阅,也没有一本教科书;三是因为周边也找不到一个行政管理专业的老师,一切都需从零开始。恰好这时,《中国行政管理》创刊了。我如获至宝,每一期都认真研读,对行政管理的教学与研究的兴趣与日俱浓、信心与日俱增。1986年我将《什么是行政效率》一文试探着寄给此刊,万万没有想到,我这个无名小卒的文章居然很快就全文刊发了。这可是我行政管理的处女作,给了我极大的鼓舞。我决心以行政效率为核心,潜心研究行政管理。次年,我将第二篇论文《评价行政效益的标准》寄给此刊,不到一个月又全文刊发了,并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如唐代望教授当时为民政部主编《民政管理学导论》,就特邀我参加。时任《中国行政管理》编辑的高小平先生,专门写信鼓励我进一步研究行政效率、行政效益问题。回想起来,令人感慨万千,怀思无比。正是在《中国行政管理》的影响下,我对行政效益问题作了较系统深入的研究,多部学术专著相继出版,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和社会效果。回首走过的学术历程,如果没有《中国行政管理》的引导、激励和帮助,我不可能对行政管理的学习与研究25年锲而不舍,也不可能两次破格分别晋升为行政管理学副教授、教授,成为当时湖南文科领域最年轻的副教授、教授,更不可能成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及湖南省行政管理学的学科带头人之一。从我个人的成长发展中,我深深感到:《中国行政管理》确实是青年学子成才的摇篮。
二、团队建设的平台
经过25年的建设和发展,湘潭大学以行政管理学团队为主体的公共管理学术团队,形成了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与政府管理创新、行政文化与毛泽东行政思想、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等四个稳定的、特色比较鲜明的研究方向。设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湖南省重点研究基地——政府绩效评估与管理创新研究基地、湖南省政府绩效评估研究中心。这个团队之所以能够较快成长壮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依托《中国行政管理》这个大平台。一是成果发表的平台,团队的重大研究成果相当一部分在此刊发表;二是成果评介的平台,团队的重要学术著作此刊均作了评介;三是成果共享的平台,此刊能使团队成员及时共享国内外最新创新成果,指领团队成员了解、把握和推进学术前沿;四是凝炼学科方向的平台,四个特色研究方向的凝炼过程,始终凝结着此刊开辟的有关专栏的引导、推动和升华;五是人才荟萃的平台,此刊每年主办的若干个专题学术研讨会,帮助团队成员与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零距离交流思想、联络感情、共推发展。没有《中国行政管理》这个平台,就没有湘潭大学公共管理今天这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学术团队。
三、成果转化的动力
理论品格、实践品格、创新品格是《中国行政管理》的鲜明特色和突出个性。将理论成果转化为实践成果、以理论创新推进实践创新是《中国行政管理》长期的价值追求。正是在《中国行政管理》的感召、引导和推动下,我们团队成员致力于与地方党政机关密切合作,在为地方行政管理创新服务中寄托希望、增添动力、体现价值。如依托研究成果,团队部分成员拟定了《中共岳阳县委、岳阳县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党政管理绩效评估工作的意见》、《岳阳县直单位党政管理绩效评估实施方案》等。在方案的拟定和实施过程中,《中国行政管理》编委会的有关专家学者始终给予了高度关注、亲切关怀、精心指导。方案实施两年来,产生了良好社会效果,被国内著名专家称为“岳阳模式”,得到了许多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新华网等10多家中央级媒体作了专题报道,新华通讯社《国内动态清样》、《内部参考》、《高管信息》等均作了专题推介。
(作者系中共岳阳市委副书记兼岳阳县委书记,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岳阳41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