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30周年 >> 刊文集萃 >> 书讯 >> 正文

我与市政学——《市政学引论》自序(1995年第2期)

发布时间:2015-7-24  来源:

  回忆在大学读书时,市政学是我比较感兴趣的学科之一。到研究生阶段,专业虽然是行政学,但实际上,更相对集中注意力于市政学。因当时已把市政学作为城市行政学而非城市政治学看待,认为是行政学领域进一步具体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到市政府去实习时,实已将行政学和市政学的应用结合在一起。特别凑巧的是:由于在同班研究生中,有一位是当地在职的“市经理”(“city manager”,美国市政体制的一种,主管市政业务,相当于掌握管理实权的市长或副市长),所以在参观、实习、考察和调查研究中,得到很多方便和帮助,印象颇深。从此,我同市政学就结下不解之缘。在这大半辈子里,无论是开会、旅行和所有公私活动。每到一个城市,总不免要在有意无意之中,对反映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的情况加以观察和思考。这已成为专业习惯,并乐此不疲。

  话得说回去。从1946年起,我在高校任教的课程中,便有市政学这门课。值得欣慰的是学生对它很有兴趣,我也常带学生到各城市作现场考察。在旧中国,城市面貌和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与当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城市相比,差距很大。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城市必可见其缩影。“马路不平,电灯不明,电话不灵,自来水不清”等物质基础设施差,脏、乱亦不待言。更丑恶的社会现象是营私舞弊、敲诈勒索、贿赂公行,倒行逆施之事层出不穷,恶性通货膨胀愈演愈烈。致使民不聊生,民怨沸腾。我曾在上海《市政评论》上不时评介国内外市政状况,当然毫无作用。具有极大讽刺意味的是:那时某特大城市的市长,就是曾在国外一著名大学专攻市政学的。可见在当时环境中,专业知识、技能无用武之地,若非同流合污,便是无能为力。正直、善良的人们寄希望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事业,是理所当然的共同选择。

  犹忆在解放初期,全国城乡一片新气象。城市欣欣向荣、井井有条,与解放前形成鲜明对比。但不能忘记,全国解放前夕,国内外持敌对态度的“预言家”们,曾大放厥词,说共产党打仗行,建设不行;政治行,经济不行;管农村行,管城市不行;摆出坐观其败的嘴脸和架势。然而,解放军进城后,秩序极好,立即稳定了金融物价,恢复和发展和生产,人民安居乐业,并着手改造旧城区和建设新城区,使城市旧貌换新颜。令人耳目一新,精神振奋,出现扭转乾坤的奇迹。这就让那些“预言家”们目瞪口呆,也是中国和世界市政发展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光辉一页。

  解放不久,我所在城市的人民政府很快成立市政建设计划委员会。我有幸受聘参与其事。足见人民政府重视市政建设。同时,市政学课程继续讲授,学生对评道路交通、议市容卫生等兴致很浓。我也曾试图用新观点编写《新市政学大纲》。其中包括新型城乡关系、“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等思想内容,并已有出版机构预约出版。

  可是,在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和课程改革时,市政学属撤除科目。简直不解也为此纳闷达30年之久。若谓市政学过去是“资产阶级伪科学,”(其实颇多技术性内容),为何不能有“无产阶级真科学”?过去是“资本主义那一套”,为何不能有“社会主义这一套”?实质在内容不在名称。既然城市还要存在、改造、建设和发展,为何不研究有关学科和培养专门人才?好比要繁荣经济而不研究经济学、要办好教育而不研究教育学等,都难以理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百废俱兴。城市科学研究也提上日程。市长研究班开办了,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和城市经济学会相继成立,专业报刊和著作出版了,研究机构纷纷出现。高校开设市政学或城市管理学课程和招收研究生,自学考试列市政学为考试科目。……真没有想到在垂暮之年,关于市政学的教学研究,还能出现如此大好局面。作为这个学科领域的一名老兵,心情的激动和由衷的喜悦可想而知。

  本来,要实现四化、振兴中华,在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中建设有中特色社会主义,达到政通人和,天下大治,不能不为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而加强市政学的研究。一般来说,现代化与城市化相伴随,中国也不例外。但我们的城市化不能走资本主义城市化老路,并有自己的特点,需要探索、开拓、创新、试验、总结和广泛、深入、持续的研究。

  目前,全国的建制市已超过500个,且将不断增加。古往今来,无论中外,城市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大大小小的“橱窗”。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等的发展,其作用和影响,都所关至大。如何规划、建设和管理好城市,应是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当务之急的课题之一。

  但应承认,即使“老马识途”,所识仍是旧径。要符合现实和发展要求,必须开拓进取。市政学是一门应用学科,既要密切注意最新理论动态,又不能脱离我国实际。在这两方面,以下几点对我不无助益:

  一是在市政学中止教学研究的漫长岁月中,出于早已养成的专业兴趣和习惯,仍随时留意有关理论信息和实际情况及其资料。

  二是经过长期城市生活的耳濡目染,作为老市民,对痛痒相关的市政问题感受较深。

  三是改革开放以来,有较多机会到国内外城市走走,所见所闻,对市政方面有新印象,也接触到若干新信息。

  四是由于盛行“学校办社会”,规模较大的大学宛如具体而微的城市。有人把校长喻为“市长”,在这个意义上,我也算有过一段当“副市长”的经历和体会。

  五是与专业学术团体和业务研讨活动经常保持联系和出席会议,获得对较新情况的了解。

  六是拜读不少同行专家、学者,特别是富有实践经验者的论著,颇受启发。

  七是在合作编写教材的过程中,集思广益;在指导青年教师和研究生时有“教学相长”之效。

  八是单独进行研究,取得相应成果,为继续开展研究作了准备。

  因此,乐于从事本书撰写,实得力于上述诸因素。同时,由个人承担可按自己思路,虽未必能自成一体,但至少文责自负。框架、布局、取舍、详略、轻重之间均“自作主张”,不当、欠妥、谬误亦“咎由自取”。当然,这并不是说可随便去做,主观上仍尽力而为。

  一个基本想法,是篇幅不宜过长。因而概不求全,不拟过多重复一般教科书的内容;力避开“流水帐”式的项目“清单”,或止于就事论事;但愿能合乎国情,兼顾优良传统,结合必要的引进、消化、吸收。尤其要突出问题的针对性。这主要是基于如下设想:读者具有较高文化水平,阅读能力较强,或已博览群书,有较多实践(包括领导工作)经验。因而有较好的分析能力,善于思考和研究问题。总之,客观要求较高,希同志们不吝批评、指正,以开我茅塞和匡我不逮,并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政学的学科体系而共同努力。

  综上所述,实主要可概括为“我与市政学”。作为自序,权当雪泥鸿爪而已。(1993年6月于中山大学)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北京。


关于杂志  |  联系我们  |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 京ICP备:06058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816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自2013年5月16日起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