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30周年 >> 刊文集萃 >> 书讯 >> 正文

值得各级行政首长认真一读的好书(1994年第8期)

发布时间:2015-7-24  来源:

  作为行政管理科学的工作者,最近,我怀着浓厚的兴趣认真地读完了《中国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一书(张志坚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出版)。该书显示的理论深度与精辟见解,深深吸引了我。为此,我觉得有必要向从事行政管理研究的同行,向从事行政管理实践的政府机关工作者,特别是各级政府的行政首长,推荐这本面向改革实践,指导改革实践的好书。

  该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回顾、考察和分析了中国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经验教训,全面深入地剖析了当前改革的目标、原则、基本思路,主要内容和具体措施。全书贯穿了理论指导实践,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这一根本原则。正是在这一原则指导下,使本书在以下几方面取得了成就。

  第一,正确指出技术层面理论在指导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作者在分析中国历次机构改革出现的“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循环怪圈的深层原因时,突出地把“理论研究不足”置于“旧体制的束缚”之前,列为诸种深层原因的首位。作者并进而指出,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不仅需要有与之相关的政治层面的科学理论作指导,也需要与之相关的技术层面的科学理论作指导,如行政管理学和行政法学等。这正是以往历次改革所缺少的。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除需政治层面理论指导外,缺乏技术层面的经济学科理论指导,是难以顺利进行的,这一点已为人们所共识。对于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来讲,正确认识与评价行政管理学等技术层面科学理论在指导政府体制改革、机构、设置与管理等方面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对此,近年来由于中央的重视和有关方面的努力,情况有了较大的改变。但是。对其在改革实践中的重要指导作用,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本书从改革需要理论指导,并进而从政治层面与技术层面加以区分,这对人们来讲,是具有启迪意义的。

  其次,有创见地指出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中国,人们通常忽视行政管理体制在政治体制中的相对独立的特性与作用,简单地将之归并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范围。十四大明确提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使人们在这一问题上的认识有了一个飞跃。作者指出,行政管理体制居于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结合部的地位,并指出它是政治体制中最先受经济体制改革触及部分。进而作者指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成败将直接影响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作者这一见解对于正确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在认识和设计改革的目标、方法上,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三,科学地对待国外行政改革的经验教训。作者在《它山之石》一章中,比较了中外行政改革。在具体介绍国外行政改革时,作者将各国改革的具体内容,归结为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中央政府权力结构调整、中央与地方的权限划分、管理方式与行政行为变革等主要方面。这一方面突显了各国行政管理体制在技术层面上的共通性,另一方面也为中国的改革在宏观上指明了改革的主要内容与方向。特别应该指出的是,作者在分析各国改革进程时,一再指明其与经济发展、市场机构完善形成的需要间的联系。这对正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国来讲,将能更好地从行政管理体制技术层面共通性的角度,科学地汲取人类文明在这一领域的成果。

  最后,本书特别重视将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在重视理论性的同时也重视实用性。作者在本书前言中表示,本书是把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作为一门科学来进行探索,并力图使本书成为指导有关部门(主要是编制管理部门)实践的教材。从结果看,作者的这一意图得到充分的实现。全书除去前述的理论建树外,在改革目标、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简机构与人员、事业单质改革各章中,作者不仅对相关主题作了精辟的理论分析,使读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认为应取之对策,供实践者参考。例如在理顺关系一章中,除对为什么要理顺关系及理顺关系的价值取向进行了必要的理论分析外,还指出理顺关系的重点所在,提出了分层次的解决方法和在完善与加强党的领导的同时,如何内外同步实现理顺关系的对策。由于作者都是有丰富经验的实际工作者,因而这一部分内容更显示出强烈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正如本书指出的,以往机构改革的一个重要教训,在于缺乏必要的理论作指导,本书的出版将对此作出贡献。要使一项事业获得成功,必须得到更多的人的共识与支持。在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上要获得成功,首先要获得广大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的支持。为此,我衷心地向各级政府首长和公务员推荐这本《中国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


关于杂志  |  联系我们  |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 京ICP备:06058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816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自2013年5月16日起计数)